我国历次调整预算和发行特别国债的背景、效果及启示
时间:2023-10-3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为应对特殊时期的挑战和风险,我国曾推出过一系列财政应对措施,包括调整预算增发国债、发行特别国债、长期建设国债、推出专项建设基金以及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其中,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五次调整预算和三轮新发特别国债。

一、历史上曾出现过五次预算调整

预算调整往往因年内发生了超预期变化,包括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重大自然灾害或财政制度调整等。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五次预算调整,其中1998-2000年连续三年增发国债并调整预算,2008年和2016年仅调整预算,并不涉及赤字调整。

第一次(1998年8月):增发国债、调整预算。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下降,国内市场需求不旺;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又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洪涝灾害,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1%,实现全年8%的目标困难较大。

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发行1000亿元国债,作为国家预算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定向用于防洪、治涝、农田灌溉、铁路公路、重点空港等建设性支出。1000亿元国债分两年纳入国家预算,打入财政赤字,1998年列入中央预算支出500亿元,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1998年全年GDP增长7.8%,基本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次(1999年8月):增发国债、调整预算。

1999年3月份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再次凸显,集中为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下降、消费需求不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慢和物价持续走低。

在年初确定的国债发行规模的基础上,财政部增发6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其中,300亿元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相应扩大中央财政赤字;3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政府举借,不列入中央财政预算。

第三次(2000年8月):增发长期建设国债、调整预算。

前期政策促进下经济出现回升态势,但基础尚不牢固,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良好势头,财政部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全部纳入中央预算。筹集的资金基本用于在建的国债项目,带动这批项目早日完工,发挥社会效益。

连续三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将经济拉回快速增长的通道,同时加强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为以后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次(2008年6月):仅调整预算。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为了开展灾后重建工作,中央财政拟从当年起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从具体安排来看,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收入预算700亿元,其中调用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00亿元,此外,车辆购置税、彩票公益基金、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别安排50亿元、10亿元和50亿元。本次调整仅涉及账户间的变动,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不变。

第五次(2016年11月):技术性调整预算。

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改革试点,同步实施调整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的过渡方案。为了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1780亿元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给地方,主要用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出力度。本次预算调整属于按照预算法进行的技术性调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因上划中央而减少1780亿元,因中央新增对地方税收返还而增加1780亿元,两者相抵,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不变。全国财政预算收支总额及赤字不变,仅在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收支结构有一些变化。

二、三轮特别国债:特殊背景的“特殊”政策工具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除调整预算增发国债外,我国分别于1998年、2007年、2020年三次新发特别国债。1998年用于补充四大商业银行资本金;2007年用于注册成立中投公司管理外汇,于2017年和2022年到期,故又分别发行特别国债续作;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相较于普通国债,特别国债在资金用途、审批流程以及预算管理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第一轮(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大行资本金。

1998年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是特别性质的国债,其发行目的在于向四大行注资,满足《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和应对高不良贷款率。

本次特别国债的发行分两步走:一是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一次性降到8%,四大行超2400亿元的资金从法定准备金变为可使用的超额准备金。人民银行要求四大行将这些资金以及其他超储共计2700亿元存放到央行的专用户头上。二是1998年8月18日四大行将存放于央行账户上的资金用于认购特别国债。财政部用发行特别国债筹集的资金注资四大行,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清偿能力,为金融体系平稳运行打下基础。

第二轮(2007年):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胀,提高外汇经营收益,注资成立中投公司。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持续攀升;在强制结售汇背景下,国内出现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和物价上涨等问题。

为此,财政部向农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发行1.55万亿元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的外汇。财政部先向农业银行定向发行1.35万亿元国债,筹集到人民币资金后向央行购买等值外汇,央行再用出售外汇换取的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