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城市化关键:从"单打独斗"走向开放协作
时间:2023-10-2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论是塑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无论是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还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无论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是共同富裕之路,发展模式亟需从“有没有”转型“好不好”,从“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协作”,这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这需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深层逻辑,关键在于解决四组关系的新认知:

(1)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中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高端产业集群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业和人”关系的新认知;

(2)城市化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城和乡”关系的新认知;

(3)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需要什么样高品质的居住和高效率的出行,“住和行”关系的新认知;

(4)在体制机制保障方面,政府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和市场怎么样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认知。

业和人的新认知

对外开放和“虚实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不同类型的就业人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

首先看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规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趋加快,各种要素的流动速率加快、融合程度加深、关联效应加大。

在产业升级方面,只有将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生产效率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才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提升,产业结构数量级效应成为基本特征。

在产业转型方面,产业间协同的逆向带动作用日益重要,农业现代化越来越依赖于非农产业部门所提供的肥料、农业机械、物流配送、仓储设备乃至金融服务;制造业的高端化和竞争力提升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赋能,而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产业细分中逐渐剥离出来的。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没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更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德国工业的强大,在于经济结构中占70%服务业中有70%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业;美国国家的强大,在于经济结构中占80%服务业中有80%为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业;这需要我们在产业发展上既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更需要摒弃经济虚实分立的传统观念,而是要走向虚实结合、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赋能,最终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

其次,从中国产业全球化现实历程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以IT和汽车为代表的中高端产业是美、日、欧三分天下,那时候还没有中国人的事;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但在第二个十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从以“服装鞋帽”为主导的中低端产品,向以“IT、汽车和机电”为主导的中高端产业转型,在加入WTO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手机品牌从2020年以来已经占全球份额的40%以上,汽车在今年上半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因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高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协作、产业升级沿着供应链从下端向上端持续转型,才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所在。

落实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从抽象的“人民”回归到具象的“人”的新认知,结合现代化进程中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变化态势来分析和认知具象的“人”,解决好就业人口的科学认知。

进入现代化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普遍规律都呈现:农业占GDP的比重1%~3%,农业就业人口少、生产率高,1%的农业就业人口搞1%的农业GDP,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而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都呈现了农业GDP占比、农业就业占比同步双降。而我国过去四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中,虽然也呈现了农业GDP占比和农业就业占比双下降,但当下农业占GDP比重6%,农业就业人口将近30%,30%人才搞了个6%的GDP,经济效率是不会高的,这样的状态也无法解决好农业和农业就业人口的现代化。

进入现代化国家的制造业就业人口和比例都呈现了双下降的态势。比如美国制造业劳动人口比例在1953年达到30%的顶峰,到2015年已下降到10%;英国降至12%;作为制造业强国的德国,工业就业人口高居现代化国家之首,达到21%。作为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中国一些地区也在发生类似的变化,比如七普和六普相比,广州市制造业岗位从38%降低到20%,成都市从31%降低到28%。在我们特别强调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稳就业的大形势下,更需要清醒地看到,从中低端制造业转向中高端制造业,需要向日本德国学习,营造高度重视制造业的生态氛围、特有的支持独角兽或者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的区域金融体制、双元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劳资共商共治的合作机制。

这四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分开。寄希望于吸收其中一项特点,而不顾及其他方面,都会导致扭曲的政策效果,这是塑造中高端制造业岗位的“牛鼻子”所在。

在服务业就业人口变化方面,以“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主导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呈现了以“科技、金融及专业化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和以“保姆、清洁、门卫和餐饮服务等基础性服务业”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