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主要经济指标回暖
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向好,工业和服务业生产加快,国内需求继续扩大。
工业方面,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
消费方面,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消费成为一大亮点,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2.4%。
投资方面,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较1~7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9%,较1~7月加快0.2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首次回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8.8%,跌幅比1~7月扩大0.3个百分点。
【点评】8月宏观经济指标整体回升,超出市场预期。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线索有三:一是需求回暖,内需主要受居民消费反弹驱动,外需受全球经济的韧性支撑;二是预期改善,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之后,市场信心有所提振;三是价格回升,8月CPI结束负增长,PPI降幅连续收窄,有助于改善企业利润状况,提升投资意愿。尽管经济企稳趋势,但外围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居民消费能力仍然偏弱、企业尤其是民企信心尚待改观、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巨大,下一阶段仍需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将政策落实落细。
央行二次降准,释放流动性超50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4%。
这是年内第二次降准,预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5000亿元。今年首次降准已在3月落地,两次降准共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万亿元。
15日降准当日,央行还开展了139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591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降准+MLF加量续作,将释放长期限流动性,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
【点评】当下经济呈现出企稳回升的苗头,此时降准十分必要,有望增强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的后劲,支持通胀指标持续温和回升,进一步巩固实体经济向好态势。
今年以来,央行已降准两次、降息两次,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明显。叠加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年内两次下降、住房信贷政策优化等举措,楼市、股市有望从中获益。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经济家认为,政策空间仍然充足,降准降息可以期待。
金融数据超季节性反弹
9月11日,央行公布的8月金融数据超预期改善。
社会融资:8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8.61万亿元,同比增长9%,较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8月新增社融规模3.12万亿元,较去年同比多增超6000亿元,达历史同期次高点。
人民币贷款:8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868亿元,环比上月多增超万亿元。
M2: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0.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1.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3.9个百分点。
【点评】此前7月信贷数据大幅弱于预期,市场担忧情绪加剧。此后宏观组合拳不断出手,政策效果显现,带动8月金融数据明显改善,新增信贷、社融均超季节性反弹,市场预期好转。随着年内二次降准进一步落地,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9月新增信贷和社融规模有望进一步改善。
8月仅3城二手房价上涨
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上涨城市个数减少,各线城市房价环比下降。其中,新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17个,二手房环比上涨的城市仅3个,比上月均减少3个。
从一线城市来看,8月份,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2%,其中北京、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0.2%、0.3%和0.6%,上海环比上涨0.1%。二手房方面,上海、广州和深圳环比分别下降0.3%、0.6%和0.2%,北京环比上涨0.4%,位居全国第一。
同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房地产投资数据显示,1~8月,房地产相关指标增速继续下降,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同比下降8.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1%,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3.2%,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2.9%。
【点评】8月全国房地产市场仍在筑底调整阶段,一线城市房价下行压力加大,二手房房价上涨城市继续减少、投资销售数据继续下滑。不过,8月底以来一系列房地市场优化政策措施陆续落地,其政策效力或在9月份的数据中有积极体现,尤其是一线城市取消认房又认贷后的市场表现值得关注。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发表“盟情咨文”时表示,欧盟委员会将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
冯德莱恩说:“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的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4日回应称,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切和强烈不满。中方认为,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