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辽宁,除了老工业基地、“共和国工业长子”,其实它还有一重身份:软件及信息技术产业的先发地。作为最早发展软件产业的省份之一,辽宁软件产业规模一度位居全国第四。然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辽宁的产业发展却掉队了。
2012年以来,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争相布局数字经济。辽宁提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省会沈阳提出“全力打造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在东北振兴新征程中,辽宁如何拾起数字经济“先发优势”?
初识: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
东软电脑城办公楼,距离东北大学仅几百米,小牛翻译公司总部位于电脑城的10楼。小牛翻译的名片是自研全球支持语种最多的机器翻译引擎。由百余名博士、硕士组成的科研团队,在这里开展科研工作。
肖桐是小牛翻译联合创始人,也是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主任。自然语言处理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来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早期的主要应用就是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如今的主要应用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
肖桐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用深度神经网络理解人类的要求,去生成回答;机器翻译则是理解人类的语句后,生成译文。本质上都是一种序列到序列的生成问题。这两个赛道可以说是‘同宗同源’。”
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之一,研发了NiuTrans、NiuTensor、NiuParser等开源系统。小牛翻译正是该实验室将技术产业化的基地。
目前,小牛翻译的系统支持454种语言互译,每种语言都使用了单独的语言模型。“技术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肖桐说。NiuTrans开源机器翻译系统于2016年获得国内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高奖——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科大讯飞等行业龙头均是小牛翻译的合作伙伴。
小牛翻译是沈阳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沈阳国际软件园,绿树掩映,办公楼宇错落有致。走进其中一幢办公楼,一场海外项目对接交流会正在一楼会议室举行。临近中午,年轻人陆续走出办公楼,到园区美食街就餐。
从企业孵化、上市培育、产业对接,到人才招引、金融支持,再到衣食住行娱……产服集团企业服务高级经理宋雪如在向记者介绍起软件园情况时如数家珍,“我们是用培育发展产业生态的思路在做,而非传统的房地产。”
沈阳国际软件园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软件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一期、二期总规划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已交付约100万平方米,入驻率高达90%。截至今年6月,园区共有1555家企业入驻,其中有48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107家上市公司及子公司。
沈阳国际软件园不仅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更是民营科技园中的领跑者。建设及运营软件园的昂立集团,以昂立信息起家,还布局了德鸿资本、产服集团,深耕私募股权投资和企业培育。
园区70%的企业从本地成长起来。美行科技、宏图创展、向日葵、风驰软件等早期入驻园区的企业,已经从一间间小办公室,成长为使用数千平方米办公区甚至独栋办公楼的新兴企业。
22家本土企业进入辽宁省上市培育库,7家正在进行上市前的准备。进展最快的美行科技预计明年登陆资本市场。而沈阳国际软件园本身也在积极准备发行公募REITs。
反思:软件产业先发地如何焕发新活力?
辽宁是老工业基地,但也是软件及信息技术产业的先发地。
软件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辽宁是最早发展软件产业的省份之一。抓住了信息化建设和国际软件外包的机遇,辽宁软件产业规模一度位居全国第四,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个获批的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第一家软件上市企业东大阿尔派(即东软集团)都诞生于东北大学。
其中,东软集团号称软件行业的“黄埔军校”。来自东软集团的人才,不仅流向各大科技企业,还有不少人选择在本地创业。
自然语言理解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1973年,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创始人姚天顺就在研究这项技术。“这是需要情怀的。”肖桐说。受限于当时的条件,研究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无法解决很多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大学为冶金部直属高校,以采矿、冶金等专业见长,研究计算机、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一个“非主流”的方向。
但回过头看,姚天顺等人坐了近30年“冷板凳”,为产业化应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011年起,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来自东北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的朱靖波和肖桐决心将技术产业化。实验室名誉主任、小牛翻译创始人朱靖波说:“技术这么好,束之高阁可惜了。要真正用到实体经济中,产生社会效益。”
同样位于沈阳的新松机器人,以蒋新松院士的名字命名。20世纪70年代,蒋新松敏锐地捕捉到自动化技术新趋势,即由自动控制转向智能控制。他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上提出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设想,推动二者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1980年,蒋新松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首任所长。同年,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