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有多大?》一文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俏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实现V形反弹的结构性因素,这些因素蕴含的力量一经释放,将形成新一轮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
如何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能,刘俏在“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系列之二”中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保持节点行业的投资强度甚至超前投资、保持制造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并提升中高端制造业比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动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位置向上游迈进、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及推动乡村振兴和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都将有力地释放经济增长潜能。
问题的提出
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空间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能否保持在2.5%甚至更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结束,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已从1980~2009这三十年间超过4%的年均增速降到2010~2019这十年间的1.8%。然而,中国经济面临的“生产率增长挑战”,与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生产率增长悖论”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实现V形反弹的结构性因素;而这些结构性因素所蕴含的力量一经释放,将形成新的一轮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
与美国等工业化国家普遍面临的大规模投资机会缺乏,投资相对不足等对生产率增长的制约不同,中国仍然拥有大量的潜在投资机会: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含住房资产)虽然已经达到6.7万美元(按2011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但仅仅是德国的42%和美国的55%——中国还有对节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大量投资的空间,这为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人均GDP虽然已经有一只脚踏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我们的发展仍然是不充分、不平衡的:例如,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非常高,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下游位置,在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底层技术等环节难以形成闭环,存在“卡脖子”问题;中国居民消费率不到GDP的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水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依然面临“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挑战;中国发展仍存在着城乡、区域间的不平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高达2.5左右,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甚至更高……直面并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将为生产率增长提供进一步的空间。
中国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重要来源之一)方面改善空间依然宽阔:过去二十多年,我们上市公司平均投资资本收益率仅为3%~4%,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过去一百年平均10%的水平;今年7月份公布的2023年《财富》全球500排行榜上,中国企业数量(142家)再次超过美国(136家),但是中国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上榜企业平均利润为39亿美元,不到美国企业的一半(80亿美元);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金融行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已经超过美国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水平,但是金融中介成本仍然高企,融资难和贵的问题尚未解决。
基于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速的强大推动作用,释放经济长期增长潜能,需要数量巨大的对基(础)核(心)行业及领域的投资。这些领域往往处于国民经济生产网络的关键位置,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极高的社会回报,但是这些领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的资本回报并不一定很高。如果只是依赖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与要素,这些领域将长期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例如,绿色转型和建立数字化转型网络、收入与发展机会不平等、产业升级与科技进步、基础研究等问题,单靠市场根本无法解决。而对关键领域投资不足不仅会带来产业转型的严重滞延,还进一步加深经济社会发展的断层线。
中国“政府+市场”的增长范式在释放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潜能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过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保持投资强度甚至超前投资,引导资源配置在那些社会回报大于资本回报的领域,有助于形成推动生产率增长新的节点行业、解决那些长期桎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如果这一过程中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和创新活力的迸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国面临的生产率增长挑战就有可能得到化解,而经济长期增长的潜能也能顺利释放。
保持节点行业的投资强度甚至超前投资
保持一定的投资强度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1)在经济学的内生增长理论中,干中学(learningbydoing)效应推动生产率增长,离不开投资和生产规模扩大;(2)新技术通常附着在新资本中,投资有助于创新及其规模化运用。我们需要更加辩证地看待投资对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作用。我们不认同中国经济已经从投资驱动增长的模式转变为以消费驱动增长的模式这一判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驱动增长,而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增速需要一定强度投资的支撑。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更需要增加关键领域和行业的投资强度。如果这些投资可以支持中国经济动能转换,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提升,超前投资做一些跨周期布局是可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