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倒闭潮"显示美欧日经济存诸多隐疾
时间:2023-08-13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从美国到欧盟再到日本,时下三大经济体中的企业倒逼破产现象正愈演愈烈。制造业批量倒下,服务企业也纷纷关张;大中企业接连解体,小微企业也竞相出局;初创企业大片歇业,成熟企业也集群停摆。

弥散开来的破产风潮

虽然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呈现出结构性向好的趋势,但作为微观市场主体的企业生存状况似乎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改观。与去年全年仅有374家企业倒闭相比,标普全球市场情报公司(下称“标普全球”)已统计出今年上半年美国企业的破产数量达到了324家,不仅为往年同期的两倍之多,也高于过去三年中任何一年的上半年数值。值得注意的是,延续先前破产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要阵容的态势,今年美国不少大型企业也跻入破产行列,其中不仅有超50年辉煌经营历史并位列《福布斯》500强的北美大型家具用品连锁企业3B集团的轰然倒下,也有在行业内纵横捭阖99年并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全球运输业第一的美国运输巨头Yellow公司的凄然落幕。

与美国相比,笼罩在欧元区企业头上的破产乌云更为浓厚而密集,其中历来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与法国似乎充当起了域内企业破产的“引擎”。数据显示,德国上半年的破产企业达8400家,同时破产申请数量创出20年来的最高水平,如果加上前两年的破产企业存量,德国已有超10%的企业走上破产路。而根据专业咨询公司阿尔塔雷的一份研究报告,仅今年第二季度,法国企业的破产率就同比上升35%,破产企业数量多达1.32万起。综合20个成员国的基本情况判断,上半年欧元区企业的破产速度料定不会低于去年全年23%的增速。

按照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去年登记破产的英国公司数量超过2.2万家,同比增加57%,创出14年来新高,而进入今年,英国企业的破产严重性还在继续升级,上半年破产总数达到1.3万起,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7%,同时清盘申请也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值得注意的是,在破产企业队伍中,97%为营业额低于100万英镑的小公司,其中酒店业伤亡最重,破产数量同比增加近六成;另外,不仅债权人自愿清算和强制清盘的企业数量增加,接管程序和公司自愿重整的数量也显著增加,后者通常是中型和大型公司采取的手段,这意味着大中型企业破产率也在上升。

与欧美国家有所不同,历史上日本企业的破产常常表现为不温不火的节奏,但自去年开始便进入加速状态,2022年度全年破产企业数量达到6880家,同比增加15%,且企业恶化度在今年持续发酵。据民间企业信誉调查机构东京商工调查发布的一项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日本企业的破产倒闭数量达到了4042家,同比提升32%,3年来同期首次超过4000家,而且破产数量达到5年来最高水平。只是与欧美国家行业破产率不会出现太大悬殊有所不同,服务业成为日本企业的破产“重灾区”,企业破产数量占到了总破产量的三分之一。

成本大幅拉升的残酷倾轧

按照标普全球的分析报告,过去15年里,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合理地获得利率为4%~6%的债务融资,尤其是在美联储和英国央行将利率推低至零附近以及欧元区和日本推行负利率的时期,企业融资成本更为低廉,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了欧美日企业十分顺畅的“举债经营”,同时也使得“借新还旧”模式得以延续,企业破产风险故而明显降低。然而,当宽松货币政策遭遇螺旋式的通货膨胀时,前者就会立马停下脚步并快速收紧政策口径,企业债务成本于是飙升至如今的9%~13%。全面地衡量,除日本外,不断提升的融资成本应当是砍向欧美国家不少企业的那把利刃。

过去一年半的时间,美联储11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最终上调到5.25%~5.5%;欧央行九次升息,存款利率、边际贷款利率和再融资利率同步提至22年来的最高水平;英国央行更是连续14次加息,利率从两年前0.25%跃升至5.25%,这一15年来的最高水平。利率的提高首先强化了商业银行对申请授信企业的道德风险控制以及顺周期的管理行为,相应便会明显提高浮动贷款利率,同时压缩授信规模,甚至当企业经营逼近盈亏平衡点时,银行还会抽贷与催收,成本增升以及回血与补血无力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链非常容易断裂,最终只能无奈选择破产。

特别要指出的是,大企业拥有较高的资信,可以选择长期与固定利率贷款,但许多小微企业只能持有浮动利率的贷款,利息支出容易随利率提升快速叠加,最终所感受的借贷成本压力更加剧烈,欧美日破产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也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的走高也必然带升资本市场利率,即债券利率的抬高,这样,高利率不仅意味着那些需要更多流动性的公司不得不支付更高的融资成本,同时也代表那些背负巨额历史债务的公司面临着更高的偿债成本,更显示出那些急于业务拓展的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再融资成本,由此也就不难透视出破产覆盖到欧美国家所有行业以及大企业也未能幸免的逻辑因果。

高融资成本施压的同时,成本推动型通胀也如影随形。过去两年中,欧美日物价上行幅度不约而同地创出数十年新高,尤其是欧洲国家与日本能源自给率低,因美元利率日益走高拉动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欧洲国家与日本快速生成输入性通胀,域内企业由此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原材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