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8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展陈有朝气文创接地气——企业博物馆创新与可持续运营观察》的报道。
在中国建筑科技馆体验手工斗拱、鲁班锁的拼接技巧,领略建筑之美、畅享科技之光;在武汉桥梁博物馆走进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施工现场”,立志成为“了不起的桥梁工程师”;在核工业建设展览馆透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体悟“创新奉献”的核工业精神;在武钢国家工业遗址公园一号高炉原址,一键点亮红光熠熠的“铁水”,仿佛置身人声鼎沸的生产现场……
这个暑期,武汉多家企业设立的博物馆、展览馆通过专、深、精的展览内容,以及新、奇、特的展陈形式,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场所。多家企业博物馆通过深耕企业文化,逐步探索出一条聚焦传统、开发文创、文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使得原本小众的企业博物馆彰显大作为。
打造城市新地标
中间高起犹如破土而出的“种子”,被水波状的“叶片”包裹着向天际延伸,合院环绕其四周,仿佛一幅建筑山水的绝妙图景,点亮整个光谷。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抢眼。暑期,这里成为青少年观众游览、研学的最佳选择之一。
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圆形序厅,在这里可以仰望《天文图》,俯看现存最早的中国地图《禹迹图》,在此体悟古人对天圆地方的宇宙探索。走进古代建筑展厅,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能抵抗10级地震的中国第一塔——应县木塔等古代经典建筑模型,让人不由惊叹古人对建筑美学的极致追求。在现代建筑展厅,“黑科技”尽显。可抵抗14级飓风、施工速度达到3天一层楼的“空中造楼机”,让上海中心大厦屹立云端的“定楼神器”阻尼器,都可一一近距离目睹。荆楚建筑展厅内,全息影像技术立体还原了武汉火车站、天河机场T3航站楼等经典建筑,诠释科技创造价值、智慧构筑世界的内涵,让观众对经济脉动与人文精神的美美与共有了更高期待。
从河姆渡时期的榫卯建筑结构,到千年前的飞檐廊阁;从现代建筑的科技体验,到未来建筑的天马行空……漫步中国建筑科技馆,处处都能感受到文物“说话”、历史“发声”所呈现的鲜活场景,仿佛穿梭于时光隧道。
展览的尾声是“两山”医院建设纪实馆。展览遴选特别通行证、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写满祝福语的防护服、沾满泥土的安全帽等40余件代表性的抗疫实物,展现以中建三局建设者为代表的逆行者彰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几位游客看完《两山战“疫”》纪录片后不禁眼眶湿润,表示深切体会到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建筑科技馆馆长连红介绍,该馆由中建三局投资建设运营,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景区标准打造,免费对外开放。展馆于2020年8月19日正式开馆,3年来累计接待观众65万余人次,平均每个开放日1200人次,成为武汉的一座城市新地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发展离不开科技之光的照耀,也需要自然、人文、历史之美的融合。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表示,中建三局积极服务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战略,将中国建筑科技馆打造成全国首家以中国建筑和建筑科技为主题的展馆,旨在普及建筑知识,传承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匠心精神,促进现代建筑科技创新发展。
与中国建筑科技馆相距30公里的武汉桥梁博物馆,是另一处特色鲜明的武汉城市地标。作为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者,中铁大桥局集团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国内首家以桥梁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由3000平方米室内馆及2万平方米室外桥梁主题公园组成。
在这里,观众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桥梁、近现代桥梁、世界桥梁、桥梁科技发展、桥梁文化等专业内容。该馆以“天堑变通途——古今中外话桥梁”为主题,生动呈现了世界桥梁和中国桥梁的鲜活历史。
这个暑假,排队体验5D影院、港珠澳大桥VR极速飞车互动项目的观众络绎不绝。科技助力,让观众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桥梁的魅力。在模拟还原的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施工现场,展出了当年使用的铆钉风枪,很多游客以等比例模拟建造的武汉长江大桥管柱纪念碑为背景拍照留念。几名外国游客伫立在茅以升、詹天佑、李国豪、李文骥等桥梁科学家的巨幅油画和雕塑前,拍照留影。
武汉桥梁博物馆馆长成莉玲介绍,自4年前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开馆以来,已接待50多个外国团体参观,有效擦亮“中国桥梁”国家名片。
创办历史“大学校”
“开放!华中首个核建设主题展览馆等你来。”近期,位于武汉的核工业建设展览馆通过各网络平台向社会推介了重新布展后的重点功能和预约通道。
日前,记者走进核工业建设展览馆,切身体会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展馆集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核建设主题展示、核科普功能于一体,集成浮雕、绘画和多媒体互动技术,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加之100余件核工业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物件和10余个重点工程项目模型,生动展现了我国核工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参观者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精神,以及“四个一切”“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