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
湖北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与举措,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营造乡村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66.8亿元,成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3万余个,推动组织振兴引领乡村产业振兴。
创新发展模式跑出加速度
入夏,在湖北省江陵县“联村发展”产业园,拳头大小的吊瓜密密麻麻吊在尼龙网下,长势正旺。
“我们不仅入股吊瓜产业园,还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优质粮食。”秦家场村党支部副书记张金平说,今年是个丰收年,预计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比去年增加123%。
多年前,秦家场村还是个缺乏产业、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庄。2018年,江陵县统筹资金和土地,在熊河镇发展吊瓜产业。附近乡镇抓住发展机遇,熊河镇出地,秦市乡和普济镇出资,入股产业园,盈利后分红。
这种“联村发展”模式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产业园每年支出劳务费32万余元,村民收入得到保障。
“联村发展”模式在江陵县得到推广。江陵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江陵县下辖99个村,2018年,不少村集体年收入低于5万元,村“两委”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为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江陵县打破村界限制,明确由13个强村帮带15个弱村,采取“多村联合+合作社”的跨村联合经营方式,建成吊瓜、豇豆、莲藕等7大类联村产业基地。
“村集体有钱出钱、有地出地,大家每年按出资比例分红。”江陵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在“联村发展”模式带动下,2022年,江陵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额超2729万元,89%的村超20万元。
江陵县“联村发展”模式是湖北省近年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湖北省坚持党建引领,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文件,并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全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联村发展”外,湖北省各地还因地制宜,主动探索多样化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荆楚大地地域辽阔,地理环境丰富多元,高山、丘陵、平原、江湖纵横东西,农村发展环境各有不同。位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当阳市,拥有“六岗三平一分山”的地貌特征,土地碎片化曾制约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据统计,在当阳一些山区乡镇,不少单个田块的面积小于1亩,东一块、西一块,不便耕作管理。“家里有20亩地,分在13个地方,走一圈要3个小时,耕、种、收不便。”当阳市河溶镇红明村村民王德明说。
如何将分散的土地规模利用,成为当阳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难题。2016年起,当阳市征求村民意见,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大内容,探索出一条“大田化”改革道路,将原来零碎的田块改造成规模的大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田整好,村委会组织村民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田,确保每户的田地面积不变、相对集中。
“大田化”改革思路效果显著。2016年以来,当阳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6.69万亩,改造后的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助力该市农村集体年增收500万元。
目前,在经营类型上,湖北农村集体经济呈现租赁经营、合作(参股)经营、自主经营等类型综合发展态势;在发展路径上,呈现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能人创业型多元化发展模式。
改革产权制度激活新动力
春末夏初,到宜城市流水镇莺河村的旅客络绎不绝。观光采摘、露营烧烤、泛舟玩水……闲暇间,人们尽享田园乐趣。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村庄如今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康村。
“现在一年收入八九万元。”村民范生贵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年来,他租用了村里的一间闲置房,经营农家乐,高峰时一天能接待上十拨游客。
像范生贵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莺河村党支部委员杨晶介绍,近年来,莺河村通过清产核资,盘活“沉睡”资源,不断发展农村经济。比如收回一条曾被私人非规范性承包的河流,通过公开招投标,发包给村民发展水上乐园、竹排游等项目。此外,莺河村对开荒地进行实测,共清理出开荒地2500余亩,并签订承包合同。目前,莺河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摸清“家底”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2018年,湖北省加强制度设计,出台相关实施意见,从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权属等方面着手,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家底”大清查,同步开展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等工作。
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清理核实集体资产2472.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716.2亿元,为进一步盘活村级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的在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湖北省不断谱写下半篇文章,在明确和保护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和权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多种发展模式,调动农民小个体参与乡村振兴大发展的积极性,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近年来,在湖北省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