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稳固消费基础,释放内需潜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如何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如何加强对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化解?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为此,日前,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特别组织专家学者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综合专家学者观点来看,在扩大内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提振收入和收入预期作为扩大消费的根本手段;在房地产行业风险方面,市场过热态势有可能一去不复返,接下来的政策将不再是“一刀切”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而是结构性优化政策;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对问题银行的处置要稳步审慎,处置策略的选择本质上是对降低道德风险与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权衡。
应想方设法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收入是消费的根基,要将提振收入和收入预期作为扩大消费的根本手段。”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长任副教授贺佳称。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凸显,但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仍有提升空间,消费的内生动力仍待发掘。
鉴于此,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贺佳表示,“应想方设法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培养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提升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具体来说,一是要稳就业。就业是收入的来源,应着力增强企业信心,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间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一贯性,增强民营企业家投资信心,进而发挥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二是多举并措,提高收入水平。推行让利于民的金融政策,通过居民端的减税降费、转移支付等财税政策增加居民的实质收入水平。适当提高最低收入标准,激发低收入家庭消费潜力。持续加大汽车、餐饮等多类型消费券的补贴力度,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增强消费意愿,同时发挥消费乘数效应,拉动生产投资。三是以企业活力稳定收入预期。大力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支持民企健康发展、支持国企提质增效,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助长居民收入预期。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进程当中,消费结构也呈现出从过去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双轮驱动的结构转型。
谈到下半年扩消费,贺佳认为,应关注重点消费领域,充分重视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及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在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性作用。比如,围绕消费发展新风向新变化,扩大消费增长点;营造物价稳定、产品安全、维权畅通的良好消费环境;以数字赋能,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等。
此外,贺佳提出,还应推动完善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站为主的绿色消费配套设施,加快建设以医疗服务和休闲保健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健康消费配套网络,以及推动完善产学研相融合的创新基础设施,为建设新型消费生态体系,推动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数字化消费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上半年,西安大唐不夜城、贵州村超和村BA、淄博烧烤、长沙夜市等火爆全国,旅游市场的恢复性增长成为2023年上半年消费领域最大亮点。
谈及进一步推动文旅消费和体育休闲消费,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指出,推动文旅消费要有“烟火气”,大众的美好幸福生活需求是根本动力。除了体育运动休闲和美食等,也可推动文旅消费与家庭朋友聚会、研学教育、会议会展、婚恋婚庆、康养养老等需求及日常生活更深度融合,提升文旅消费和体育休闲的刚性和韧性,释放巨大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文旅经济发展总体上进入存量时代。对此,石培华认为,促进文旅消费和体育休闲要将盘活存量和创新增量更深更好地融合。在加快新建项目的同时,要高度关注盘活旅游存量项目,推动已有文旅项目的内容优化创新和体验质量提升。要拓展文旅项目的内涵外延,除了实体资源开发“硬项目”,各类文旅活动、节事赛事等对人流消费有很强吸引力的“软项目”也应引起重视。
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不再是“一刀切”的放松
从宏观经济面临的压力来看,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过程中,房地产等一些重点领域的风险正在释放。
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58550亿元,同比下降7.9%,该数据已经连续17个月负增长。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统计数据则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成交建筑面积为3.5亿平方米,较2022年同比下跌29%,创下2010年以来全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