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架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到中国宝武的“黑灯工厂”;从全世界最先进的洋山港全自动集装箱码头,到体量小能量大的芯片、药品……从持续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抢抓新赛道,谋划未来产业,上海正努力打造高端制造业强劲增长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施工图”变“实景图”。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25%”“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以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紧紧抓住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四梁八柱”。大国重器厚积薄发,新赛道出奇制胜,正是上海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瞩目成就。
近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化,加快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提供有力支撑,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担脊梁:“制造强国”走在前
在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高端制造业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最新发布的《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
这不是上海第一次为工业发展划重点、画“底线”。
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制造业有着一以贯之的规划部署、行动指引。2016年,《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了相应要求;2018年,上海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吹响“上海制造”再出发集结号;2021年,《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规模累计达到8500亿元左右……
“实体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定海神针。上海的产业定位历来就是服务服从国家战略,制造强国早已镌刻进上海的城市基因。”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说。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传承与发展奔流不息。“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等;“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2021年以来,上海布局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谋划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五大未来产业,形成了而今“2+(3+6)+(4+5)”格局,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一棒接着一棒,上海始终把高端制造作为“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和支撑。
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应对国际竞争的“压舱石”。上海是罕见的始终保持制造业四分天下有其一、产业门类最完善、拥有“海陆空”全域制造能力的超大城市。
大国重器厚积薄发——就在近2个月,C919成功实现商业首航,在蓝天畅意抒写“中国梦”;继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之后,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坞,上海攻下代表全球船舶工业最高水平的又一高端船型;从万米高空指引方向的北斗,到中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都有“上海制造”的骄傲与荣光。
关键领域出奇制胜——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规模量产,糖尿病新药获批上市,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源源不断驶向海外,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出口口岸城市……今年1至5月,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15542亿元,同比增长18.9%。几个“火车头”尤其动力强劲: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企业推动汽车行业增长31.4%;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推动船舶行业产值增长92.6%;大飞机规模化量产和空运业恢复,带动飞机制造产值增长118%。
制造强基、实业壮骨,上海还在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以来,上海累计推进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招商签约超700个、总投资超7000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超400个、总投资超4500亿元,今年将力争实现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金额两位数增长,加快招引制造业优质项目来沪布局。
建新功:抢占发展“智高点”
走进华谊集团上海华谊新材料有限公司,这个年产84万吨丙烯酸及酯的厂区清新安静。在看不见的地方,智能系统却很忙碌,它们通过视频人工智能识别、电子鼻气味监测,全天候守卫着生产安全。该工厂今年初入选世界经济论坛新一期全球制造业领域“灯塔工厂”名单,成为中国流程化工行业首座“灯塔工厂”。
在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命脉的今天,数字化、智能化让上海制造焕发新彩,不断攀登高质量发展“智高点”。以上海着力发展的机器人产业为例,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全国首个建立机器人密度统计制度的城市,上海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260台/万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同时将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