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实力有多强?这份报告讲清楚了!
昨日,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德勤中国联合发布《2023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报告》,披露了全国首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
该报告获得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指导,智慧芽提供特别支持。根据报告,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表现最优,以90.2排在全国首位。排名紧随其后的苏州、杭州和北京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上海位居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榜首
7月28日,2023上海专精特新创新发展大会暨“三赋”全国行上海站启动议式与“益企融通”创新需求发布对接活动在上海杨浦举行。该活动由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杨浦区政府指导,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上海市杨浦区商务委员会、上海国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共同主办。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2万家,创新型的中小企业达到21.5万家。其中,上海拥有市级专精特新企业828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700家。
虽然从数量上看,上海专精特新企业位列全国第二,但在全国各城市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对比中,上海表现最优,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以90.2荣登榜首。
根据报告,上海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近八成企业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
报告显示,接近八成的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来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上海市构建的“3+6+新赛道”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属于三大先导产业的企业占13.4%,属于六大重点产业的占91%,约占六分之一的企业布局了新赛道。
——资本市场参与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相较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更高的发展规模、创新投入和资本市场参与度。上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接近1.5亿元,几乎是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数的2倍;有效发明专利达23个,超过专精特新企业平均个数的3倍;A股上市企业的占比达10%,新三板挂牌达15%,一级市场融资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专精特新企业的资本市场参与度。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以及生物医药行业专精特新企业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前三
——五类发展格局
报告设计了专精特新发展指标体系,从活跃力、影响力、成长力、创新力、引领力五个维度全面衡量上海市各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状况。报告认为,由于上海市各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形成了五个类型的发展格局。受2000年初制造业逐步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迁移的规划路径影响,上海市各区科创产业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第一,浦东新区得益于体量和政策优势,是上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第二,闵行、嘉定、松江和奉贤是科创产业的先行区,均较早布局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产业并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第三,7个中心城区多以轻资产服务业为产业基础,呈现出高附加值、高利润和高影响力的特点,属于高能级科创区;第四,宝山、金山和青浦以重资产制造业为基础产业,正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战略新兴产业的提质升级,是科创产业的加速区;第五,特色化科创区崇明则围绕自身世界级生态岛的定位制定科创之路。
专家建议:打造“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三位一体式生态赋能体系
研究发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企业质量、规模、创新水平都显现领先水平。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的挑战,诸多不确定性给企业的发展规划带来了冲击,如融资支持和科创资源的获取方面有待提升,人力紧缺的结构性矛盾是企业面临的一大痛点,国际化程度和政企沟通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报告就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德勤中国华东区主管合伙人卢莹表示:第一,从政府层面,为专精特新企业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加强对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扶持力度;第二,从行业和社会层面,组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盟,全方位赋能专精特新企业的转型和发展;第三,在金融体系层面,支持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创新。
上海国创中心理事长黄岩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方式与途径、“大中小”融通、创新资源集聚、标准化制定、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还需要加强支持和创新突破。“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亟待打造‘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三位一体式生态赋能体系,通过引导联合链主、龙头企业,集聚专精特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各类服务机构与要素方,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推进专精特新企业打通难点、补足短板、加速发展。”
智慧芽联合创始人关典表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在数量、体量与质量方面的发展领先全国。上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2023年底有望突破10000家。特别在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行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面向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