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023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会上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的百强县数量位居2022年前三,分别占23席、16席和13席。同时,2022年千亿县数量达到54个,比上一年新增10个。
有关专家分析,总的来看,百强县目前主要处于跃升期和积累期,这类县域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城乡发展相对协调,经济增长稳步而持续,但目前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头尾部县域经济规模跨度较大。建议紧抓三大着力点,即因地制宜确定县域产业定位,推动县域新型工业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县域农业农村现代化。
多项指标比肩“粤苏浙鲁”《报告》显示,百强县进出口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与“粤苏浙鲁”等经济大省比肩。2022年,百强县进出口总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广东省和江苏省,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百强县展示出强劲的外贸和居民消费能力。
赛迪顾问业务总监兼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表示,县域消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县域投资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县域消费和投资新格局,推动县域成为全国投资和消费洼地、潜力区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
此外,《报告》显示,2022年,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为11.6%,远高于全国水平(4.9%)。与经济强省比,百强县也远高于浙江省(9.1%)、广东省(-2.6%)、江苏省(3.8%)和山东省(6.1%)。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可见百强县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余德彪指出,2023赛迪百强县可划分为四大发展阶段:爆发期、跃升期、积累期和起步期。总的来看,百强县目前主要处于跃升期和积累期,这类县域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城乡发展相对协调,经济增长稳步而持续;爆发期的县域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而起步期县域发展相对较晚,经济增速有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千亿县”总数已达到54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其中,昆山市位列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江阴市突破4000亿元,张家港市和晋江市突破3000亿元,常熟市、慈溪市、宜兴市、神木市和长沙县GDP突破2000亿元。同时,“千亿县”经济实现高速增长,49县市名义增速超全国同期,10县市名义增速超10%。
余德彪分析,县域发展演进呈现八大趋势。“千亿县”快速增长势头强劲,强县标准和发展逻辑发生深刻变革,县域经济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加快补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进入重要机遇期,县域加快成为投资和消费重要阵地,不同类型县城差异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行政单元成为统筹县域发展的重要力量,数字化转型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必选题。
东部地区优势依旧报告指出,近三年百强县区域分布格局变化较小,区域分布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2023年,东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共65个,仍以绝对优势抢占鳌头,较2021年减少3个,与2022年持平;2023年,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百强县数量分别为20个和14个,较2021年分别增加1个和4个;2023年,东北地区百强县数量仅1个,较前两年减少2个。
在省级层面,江苏、浙江、山东省的百强数量占据前三,分别占23席、16席和13席。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4位。
余德彪分析,目前县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头尾部县域经济规模跨度较大。原有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新兴产业量级相对较小是经济欠发达县域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县域现有产业基础薄弱,对原有产业和布局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判断不清、方向不明、定位不准、谋划路径不实;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缺少要素保障,难以为企业培引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体现缺少技术及平台支撑、缺少人才、缺少土地、缺少资金等多个维度。
针对不同区域的情况,《报告》建议,黑龙江、广西、山西、甘肃、青海等暂无百强县、“千亿县”标杆县市的省(区),应加强在已有的县域经济头部县市中进行深入挖掘,集中力量支持打造县域经济样板,引导样板县域对标百强县、“千亿县”,统筹省、市级重大生产力布局,集中力量培育“百强标杆”;贵州、山西、河北、云南等省份,应跳出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惯性思维,加大扩权强县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等经营主体,科学设定县域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加快储备和培育一批省(区)内重点培育县市;福建、山东、湖北、四川、湖南等多点引领模式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构建以百强县、“千亿县”为标兵,其他县域为重要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
工业和制造业仍是县域经济重点第二产业仍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报告》显示,2022年,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百强县工业增长动力依旧强劲。
“制造强县是我们落实工业立国,制造强国战略的基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