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年,作为第一批到内地执业的澳门社工,澳门青年董文伟每天都会通过横琴口岸往返琴澳,近日喝到了新设的“常旅客”通道的“头啖汤”。
内地与澳门驾驶证互认互领协议生效、“常旅客”通道设置等便利性措施让两地来往更加便利,也让越来越多澳门人更愿意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简称“合作区”)工作、生活。
今年一季度,经横琴口岸出入境旅客超340万人次,同比增长74.8%,车辆约50万辆次,其中单牌车超34万辆次。目前,横琴口岸日均客流稳定在4万人次以上。
自揭牌运作以来,合作区处于发展转型期、政策过渡期、机制调适期“三期叠加”。
尽管如此,合作区着力强化“政策体系支撑”,大力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厚植琴澳一体化发展制度基础,持续释放“1+1>2”的体制优势。
澳资企业增长23.98%去年10月,奕富通集成科技(珠海横琴)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董事长许伯彰将公司总部从上海搬至合作区,正是看准了合作区"真金白银"的产业扶持政策。
2022年,合作区针对集成电路产业,从支持企业发展、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粤澳协同创新等四方面发布专项扶持举措。
“目前在珠海不少解决方案商是我们的客户,设计服务公司是我们的供应商,上下游集聚效应显著。”许伯彰表示,目前,公司主营产品分为1Dd-TOF光电传感器系列和3Dd-TOF光电传感器系列,主要应用于机器视觉领域,产品市场覆盖移动消费电子,智能制造工业及汽车应用领域。
这只是合作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的一个缩影。目前,合作区已引入芯潮流、极海半导体等40余家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2022年集成电路规上企业营收达到26.91亿元,同比增长20.8%。
当前,合作区不断推动构建“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产业联动新模式,充分利用横琴政策和空间优势,以及澳门对接国际窗口作用,大力集聚海内外资源。
“横琴的四大产业与澳门‘1+4’的产业结构契合,这是横琴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一环。”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苏崑表示,随着琴澳一体化提速发展,制度衔接和机制对接更加畅通,企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仅从政策层面来看,合作区陆续出台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健康、金融、会展等产业发展政策,并给予澳资企业更大的扶持力度。
目前,合作区实有澳资企业超过5700户,较合作区挂牌前增长23.98%。
扎根在合作区工作和生活8年的关少伟2015年放弃了长期从事的博彩业,而选择来到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从事招商工作,现已“升级”成为广发证券珠海分公司澳门业务总监。
“内地市场有更大的商机,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展示舞台。希望更多澳门青年到合作区,亲眼看看合作区的发展速度,亲身感受合作区的生活就业氛围。”关少伟说。
合作区民生事务局局长黄宇杰表示,合作区将陆续出台鼓励澳门青年创业就业的专项扶持政策,为澳门青年来合作区生活就业提供更多的支持,营造更好氛围,创造更多机遇。
加强琴澳产业发展协同尽管合作区产业发展已有一定成效,但立足粤澳优势的产业格局尚不清晰,联动澳门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动力存在一些不足,在选准产业细分领域和与澳门产业发展协同上还需进一步发力。
“在制度建设层面,两地产业融合要确保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和落地执行时形成合力,要求各方在规则制定初期就参与进来。”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桂平说。
叶桂平举例,当前合作区与澳门在法律制度衔接方面尚未完全对接。会展主办方对一会或一展两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许可手续,财会金融保险规则,服务标准,以及商业、服务纠纷的司法审判、仲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风险存在担忧。文旅和会展产业发展联盟等机构可起到共商共建的桥梁作用。
叶桂平坦言,目前合作区内专业会展设施尚不够完善。珠海会展中心临近合作区,但位于合作区范围之外。在合作区发展两地一会或一展构想的具体实施中如何利用该设施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
当前,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在合作区设立的研究院,进入院企合作“密集期”,已相继落地一批“联合实验室”,初步形成合作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科技企业去到一个地方会去估量各种因素,比如人才、教授资源、当地对企业的重视程度等。相比已经发展很成熟的地区,琴澳对于企业的重视程度比较高。”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王春明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琴澳不断加强合作,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并具备国际化优势,有望帮助更多企业对接葡语国家等海外市场。
在区域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澳门《人才引进制度》法案7月1日已正式生效,明确指出,其立法宗旨是“引进助力和推动澳门特区经济适度多元,尤其是重点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以及为澳门特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储备所需的各类人才”。
澳门特区政府在2023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不懈地采取“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