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开市两年 我们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时间:2023-07-27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至今已满两周年。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运行两年来,不断通过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设在湖北武汉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承担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职能,为企业提供碳排放权交易开户、交易结算、资产管理等服务,相当于全国碳市场的“大数据中枢”。记者走进这个“碳市场大脑”,探访“双碳”目标下,人们工作生活的改变。

蓝天白云成常客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公开数据显示,截至7月2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2.40亿吨,累计成交额约110.61亿元。

电力企业是碳排放大户。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测算,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2000多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国辉说,两年来,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交易情况符合全国碳市场基本定位。经过第一个履约周期建设运行,全国碳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关键环节间的堵点、难点,在有效推动发电行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也推动了不少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排放行业的低碳转型。

走进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厂区,绿树葱郁、厂房林立、管道纵横,让人很难与印象中粉尘弥漫、烟囱林立的老钢铁工业基地对上号。

过去,这个因钢铁而建的区域,长期遭遇空气污染之困。自2014年加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来,武钢不断推进环保和技改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今年2月,以武钢厂区为基础创建的文化旅游景区正式开园,成为市民郊游参观的打卡地。节假日,不少当地市民在朋友圈晒出游玩照片: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风景格外“出片”。

“当排放指标像货币一样在市场交易,企业就愿意努力减排来减少购买配额支出,甚至出售多余配额获得收益。”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总经理何昌福说,碳市场已成为企业减排控排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相关能耗指标不断下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工作报告提到,“2020年电力行业的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相较2018年下降1.07%。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也持续向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比2021年下降3.3%。

绿色出行成新风尚

“近年来,明显感觉新能源汽车更多了。”今年初,武汉市民胡迪把自己的燃油车换为新能源汽车,他说,新能源汽车不仅污染少,而且省钱,“以前开油车,每个月油费就要上千元,现在每个月只花100多元的电费。”

“双碳”背景下,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公安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9%。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312.8万辆,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26.6%。这意味着,每新增的4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大、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从不到10万台增长至521万台,年均增长超过70万台。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设施覆盖率超过80%,全国65%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条件。

为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加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另一方面,乘公交、坐地铁、骑单车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重要选择。特别是近些年,各地掀起一股“骑行热”,在城市街巷、乡村小道、景区绿岛可见大量骑行者身影。在“两只轮子”的牵引下,民众乐在“骑”中,掀起绿色生活新风尚。美团数据显示,2022年美团单车用户通过骑行实现减碳量达45.5万吨,相当于9100万棵树一年的减碳量。

武汉市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360公里,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89%;预计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看不见柴烟,闻不到汽车尾气,用的是绿色电能。走进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正在打造的“零碳村”湖北省大悟县红畈村,记者感受到低碳不仅让村庄更美丽,还让村民生活更美好。

总容量80千瓦的光伏板、装机容量280千瓦的光伏电站、总装机15千瓦的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可储存200千瓦时的新能源充电站……这些新能源发电设备为这个1700多人的村庄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

村民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村民帅从勇说,以前都是烧柴做饭,村里烟雾缭绕,还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家家户户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用电饭煲、电磁炉做饭,更加方便快捷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