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从今天起,开始乐观
时间:2023-07-26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先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从今天起,希望大家开始乐观。

近期由于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房地产销售下滑、地方债务隐患增加等因素叠加,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资本市场调整,投资者对一些短期负面因素出现了过度反应。

站在市场的至暗时刻,怎么看?怎么办?风险还是机会?

每临大事有静气。自律和理性是投资者与经济形势分析人士最珍贵的品质,在泡沫时克制欲望,在低谷时克制恐惧。

没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祖国致富。

当下的经济和市场,使我想起了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当时资本市场出现了极度恐慌性抛售,一季度GDP增速砸下了-6.8%的大坑。由于中国政府在抗击疫情方面走在全球前面,迅速复产复工,政策对市场十分友好,经济快速回升,一季度成为“黄金坑”,随后2020年A股竟然走出了小牛市行情。2020年初我们倡导“新基建”。

当下的经济和市场,使我想起了2018年底,由于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叠加,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十分低迷,投资者十分悲观,市场上流行“2018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自嘲段子。但是,2019年政策转向友好,经济恢复性增长,A股走出了结构性牛市行情。2018年底我们提出《否极泰来》。

历史告诉我们,投资者总是夸大短期因素,忽视长期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动物精神和非理性。站在当下,我们或许应该看的更长远,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

当前市场是否对短期的悲观负面因素过度反应了呢?是否对长期的乐观积极因素忽视了呢?

我认为未来长期有十大乐观的因素:

第一大乐观的因素: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十年内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2年中国实际GDP增长3.0%;同期,美国GDP同比2.1%、德国1.8%、日本1.1%。

2023年上半年GDP增长5.5%,二季度6.3%,经济出现恢复势头,领先全球。

中美经济规模差距正在快速缩小。2022年中国GDP规模达121万亿元,相当于18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美国GDP规模25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约71%。2000-2022年,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从9.1万亿美元缩减至7万亿美元。

如果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5%左右的增长,则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重回世界之巅,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

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85698元,实际同比增长3.0%;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84804元;中国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

第二大乐观的因素:中国经济潜力大,空间广阔,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而且中等收入群体还将不断扩大;

中国城镇化率(65.2%),距离发达国家仍有15个百分点的潜力;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总量约2亿,2022年大学毕业生近1000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和工程师红利;

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中美独角兽数量全球领先;

新国潮兴起,本土消费品市占率大幅提高、中国符号走向国际舞台、科技品牌出海,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为代表的“新三样”引领出口升级。

第三大乐观的因素:中国正在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将奠定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

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7年10月19大报告提出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注册制改革,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等。

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如果选择做正确的事,运气就在你这边。

改革总是有成本的,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代价是短期的,长期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992年分税制、2001年入市等都有改革成本,没有十全十美的措施,不能叶公好龙,不能因为改革有短期阵痛就患得患失、迷失方向。

以金融去杠杆为例,过去几年,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去杠杆精准拆弹,提前为预防风险扎下了制度的篱笆,保障了我国的金融安全。虽然过去金融去杠杆的争议较大,反对声音不少,但是当金融危机真正来临的时候,才凸显出此前去杠杆稳杠杆的重要性,凸显出改革家的专业素质和重压下推动改革的可贵意志。当看客评头论足容易,打硬仗比打嘴仗难。

“房住不炒”阻止了房价永远涨的预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风暴快速治理了雾霾污染,新时代、新周期、新基建、新能源、新经济正在到来。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层次逻辑正在发生改变,国民经济大循环正从房地产-银行-土地财政,转向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实体经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