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创七年来最大降幅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持平,环比下降0.2%。
猪肉价格是CPI放缓的重要拖累项。6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月扩大4个百分点。据国家发改委监测,6月26日~30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低于5: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
PPI方面,受石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落及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6月PPI环比同比均下降,其中同比下降5.4%,创七年半年最大降幅。
【点评】6月份CPI、PPI继续走低,反映当前国内国际需求整体仍然偏弱。市场呼吁在提振内需方面,出台更精确有效的政策,包括适当松绑一些需求端的限制性措施,提振居民和企业部门信心。
6月出口降幅扩大
海关总署13日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6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2.4%,降幅较上月扩大4.9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6.8%,降幅比上月扩大2.3个百分点。以人民币计价,6月出口同比下降8.3%,进口同比下降2.6%,贸易顺差4912.5亿元。
上半年累计,以人民币计价,中国进出口总值为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7%;进口同比下降0.1%。
在当天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当前我国外贸发展总体是平稳的,同比看起来似乎走得“慢”了一点,但环比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二季度环比增长,最近连续两个月的环比也是增长的,平稳发展是有支撑的。
【点评】近两个月,中国外贸增速回落,出口出现负增长。由于外需疲弱态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再加上去年高基数影响,下半年出口形势依然存在挑战。
好消息是,“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持续显现。尤其是6月汽车(包括底盘)出口额同比增长109.9%,出口量同比增长65.4%,延续了年初以来的量价齐升势头,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显著。
6月信贷好于预期
央行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55万亿元,同比多增4754亿元。其中,6月份社融增量为4.22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同比多增2.02万亿元。其中,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05万亿元,同比多增2296亿元。
居民贷款方面,上半年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同比少增0.1万亿元,创近三年来新低。不过,6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有所回暖,增加4630亿元,同比多增463亿元。
6月,M1、M2同比增速均回落,分别同比增长3.1%和11.3%,较上月降低1.6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
1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后续将根据经济和物价形势的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点评】在季节性效应和政策加力下,6月新增信贷明显回升,但信贷增速继续放缓。居民预期偏弱和信心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中长期信贷需求走弱的迹象也值得警惕。专家建议,下半年有必要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二次降准、降息可以期待;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亟待加力提效。
总理定调“平台经济大有可为”
国务院总理李强12日主持召开平台企业座谈会,听取对更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
座谈会上,美团、小红书、海智在线、货拉拉、阿里云、徐工汉云、抖音、智联招聘等企业负责人先后发言,拼多多、京东、欧冶云商、BOSS直聘、航天云网、卡奥斯等企业负责人提交了书面发言。
李强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平台经济大有可为。他希望广大平台企业坚定信心向前看、练好“内功”加油干,努力破解“成长的烦恼”,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同日,国家发改委披露了平台企业在支持科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等方面的典型案例,涉及阿里巴巴、腾讯和美团等。发改委表示,将持续推出平台企业典型投资案例,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和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此前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宣布,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点评】平台经济在扩大内需、稳定就业、增强经济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机构认为,本次座谈会对平台企业对经济的突出贡献表达了充分肯定,对平台企业下一阶段的发展寄予了期望,并对后续平台经济的监管框架与原则指明了方向。结合此前蚂蚁处罚结果落地,以及国家发改委公布平台企业投资的典型案例等事件,平台经济正在迈入常态化监管的新阶段。
“金融十六条”部分政策延长适用期
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0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