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进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不仅关乎经济增长,而且关乎百姓就业。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7%。其中,进出口总值的52.8%、出口总值的63%是由民营企业贡献的。据测算,外贸行业还涉及近两亿人的就业。但与此同时,数据也呈现出外贸月度增速放缓、对美国和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进出口继续下降等新挑战。一年过半,当前,如何有力促进外贸的增长呢?面对更加趋于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全球贸易投资放缓的整体形势,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呢?
本期嘉宾:
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霍建国: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如何促进外贸增长?
第一财经:当下讲如何盘活经济,提振信心,在外贸进出口领域,怎么看民营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提振民企的信心?
霍建国:我们平时讲中国经济有韧性,实际上韧性的角度,特别是从外贸的角度看,更多地会体现在民营企业环节。因为民营企业现在承担了出口的63%,进出口贸易的52%,而且这几年的数据是每年都要增长一到两个点。它们承担的多数是一些像轻纺、日用五金,包括小五金、小工具、小家电,它们做得都是最好的,而且应该说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也是最积极的,竞争力也是最强的。当然它们有自己的困难,抗风险能力弱一点。这就需要在它困难的时候稍微帮扶一下。例如,如果缺少资金周转,可以用订单抵押,保证贷款到位。或者从信保方面,商务部这边强调加强信用保险的一些支持,多关照一下中小微承担出口的企业。整体的中国外贸,国内相关就业应该接近2亿,以前数据统计显示是1.8个亿,这几年应该更高。所以保出口、稳出口实际上也是稳就业的过程。
第一财经:展望下半年,有哪些和开放相关的政策是您最期待的?
霍建国:我对外贸是有信心的,出口的63%是民营企业支撑的,它再困难也会咬着牙出口,所以全年的外贸应该能保持正增长。我们现在面临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个时候其实可以把扩大进口作为拉动消费需求的一个突破口。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这个任务也很艰巨,必须提早做出一些安排。鼓励扩大进口,而且优先鼓励低排放或者节能环保设备的进口,一方面可以带动进口、平衡贸易,缓解外部的一些矛盾和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支持国内低碳产业发展。工具箱里的政策还很多,关键动作要快。
扩大开放,RCEP带来哪些新机遇?
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关税减让、贸易便利化等更多开放红利的释放为区域经贸往来注入动力。6月2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菲律宾正式生效,至此,协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占我国外贸的比重超过30%。其中,东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同比增长9.9%。
第一财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经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市场也非常期待它将为接下来的经济、商贸合作创造哪些新的机会?
张燕生:RCEP有三个经济合作区,一是中国和东盟。中国的贸易伙伴,去年,第一大的是东盟,第二大是欧盟,第三大是美国。现在很多中国企业把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到东盟,把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在东盟完成加工、组装、测试、包装以后再转口到美国和欧盟。第二大经济合作区是日韩,第三个经济合作区是中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RCEP三个经济合作圈,也就是它的零关税比例将达到90%。像中国和日本现在零关税比例是8%,提高到86%,也会提高10倍。这个地区有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有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正式申请要加入,它是一个高标准规则的区域一体化的机构、组织。这个地区还有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就是新加坡、新西兰、智利推动的数字经济的规则,它最适合于中小国家、中小企业。中国明确要加入DEPA。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做好RCEP、CPTPP、DEPA的深化和谈判的工作,使这个地区能够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财经:RCEP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新的商贸机会呢?
霍建国:中国在推动RCEP的协议成功方面也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6月2日菲律宾最后通过了RCEP的协定,就预示着RCEP在15国里全部完成了国内的手续,那就是说,要全面铺开了、全面执行了。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因为我们注意到,过去,特别是近两年来,疫情后,东盟今年已经连续第三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贸易的增长速度也比较高。RCEP是东盟加中国,再加上日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一个10+5的协定。所以,在下一步RCEP的发展当中,像中日之间已经谈好了RCEP项下的协定,相互有一个开放的过程,首批的开放要达到零关税内容的60%以上,65%、70%的水平。这个协议一旦生效,对推动和促进15国之间的贸易,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特别应该说,还存在着一种可能,对改善中日、中韩的贸易会发挥特殊作用。只有中日韩之间的贸易进入到平稳的发展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