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过半,上半年经济复苏形势如何?
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增强发展动能,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会议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如何恢复和扩大需求?消费市场的恢复如何保持后劲?出口转负如何破局?6月末,,围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政策措施话题。
苏剑表示,2023年二季度预计GDP增速在6.5%左右。当下稳增长的重点是稳需求,扩大需求的关键还是稳信心。面对外需收缩的局面,接下来应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恢复消费方面,当下稳就业、稳薪资是根本,另外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居民花钱没有后顾之忧。
恢复扩大需求是关键《21世纪》:5月份经济数据已经发布,如何看待二季度的经济复苏态势?
苏剑:从现在(6月末)来看,二季度应该比我们预期的要差。此前我们预期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在8%以上,甚至会更高,原因是2022年基数比较低,2022年二季度GDP的同比增速只有0.4%。2023年二季度GDP增速预计在6.5%左右。
《21世纪》:对下半年的经济形势有怎样的预判?
苏剑:消费方面,预计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或有小幅下降,但依然显著高于2022年同期。导致上半年消费增速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有两点:其一,低基数效应;其二,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消费环境便捷促进消费,而这两点在下半年均将弱化。
若要提高下半年的消费需求,除了需要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以外,还可以通过体验券等方式,有目标的推动新型服务消费。政府方面,更应该针对带动就业强的服务行业增加促销,而非前期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刺激整体消费。
实际上,很多消费品的刺激存在透支消费的特点,上半年对其大规模的刺激,势必导致下半年消费的减少、边际效应的减弱,而服务业、快消品则不同,尤其是那种保质期短的消费品、服务,例如与超市货架上的奶茶相比,奶茶店现做的奶茶就是快消品。
投资方面,预计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延续当前走势小幅下降,不会出现明显逆转快速上行,也不会出现大幅明显的下降。一方面,“双碳”的大背景下,调结构相对优先考虑制约着工业生产,叠加外需的不确定性,2023年投资增速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高端制造业、卡脖子领域依然处于补短板阶段,有技术更新改造投资的空间。另外,随着经济的复苏,三产中非房地产非基建投资有上涨的空间,这也是与就业、消费关系相对密切领域。
进出口方面,全球通货膨胀仍处于高位,欧美发达国家持续推进加息缩表政策,长期来看海外需求仍处于收缩阶段,叠加中美摩擦加剧,出口下行压力较大;未来应该从关注出口总量向出口结构转变,注重优化中国出口结构,提高中国出口质量,增加对新能源等行业的支持力度,将其打造成出口增长新动能。
《21世纪》:2023年社零消费回暖明显,从假期消费以及前五个月的社零消费数据来看,现在的消费恢复应该是到了什么阶段?
苏剑:单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较4月份下滑5.7个百分点;主要受2022年4月低基数效应影响,导致2023年4月消费额增速大幅上涨,引致5月消费额增速下滑。
数据反映内生动力不足,促消费政策效应呈边际递减。无基数效应但能反映出居民消费升级或降级的餐饮消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消费额,增速均较4月份出现了大幅下滑,分别下降8.7、14.8个百分点。
“五一”假期和端午节假期,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客流量明显恢复,但人均客单价数据同比2019年的水平略低,说明大家在花钱上更谨慎了。
《21世纪》:从消费类型来看,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滞后于聚集型接触型和流动型消费。主要原因有哪些?恢复消费信心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苏剑:对个人消费者来说,消费行为是消费者自愿的行动,现在刺激消费很难。一方面,一部分居民收入下滑,另一方面,居民的信心和预期不足,花钱越来越谨慎。现在出台一些鼓励、补贴消费的政策,刺激消费的效果不如从前。
当下稳就业、稳薪资是根本。同时,从供给侧来说,创新消费供给,比如创造夜间消费的良好环境,降低甚至取消景区门票,吸引游客聚集,都是消费供给侧的措施。
另外,消除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恢复消费信心,政府要在社会保障方面下功夫,如保障房建设、医疗、社会养老体系、失业救济、教育等。以住房为例,房贷影响了很多居民的消费水平,现在部分居民提前还房贷,又会进一步挤压消费。
防止房地产硬着陆《21世纪》:目前和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消费也比较低迷,市场关于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的声音也很多。有哪些政策性建议?
苏剑:虽然大家对房地产这个行业的情感都很复杂,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防止房地产硬着陆,在当下十分重要。
建议一城一策的限购放松,比如,一线城市的购房,可以放松对户口、缴纳社保年限的限制,首付比例、贷款利率都可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