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不同国家货币政策和经济表现分化加剧,全球资产配置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从历史标准来看,当前经济增速持续处于低位,金融风险有所上升,未来面临一条崎岖之路。当前的货币紧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通胀,但也导致一些资产泡沫破裂,引发了利率风险,冲击到债务人和脆弱的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指出,中外货币政策的分化和差异,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国内金融市场波动的压力,短期跨境资本流入可能放缓。此外,目前全球流动性正处于收缩周期,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增加。在此背景下,对于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来说,应合理做好资产负债配置调整,适当降低风险资产配置比重。
通胀“顽疾”难遏制
当地时间6月22日,瑞士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至1.75%。这是瑞士央行自2022年开始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的连续第5次加息。同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4.5%上调至5%。挪威央行也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3.75%。
6月初,加拿大央行将作为基准利率的隔夜拆借利率由4月份的4.5%提升25个基点至4.75%,创下约22年来的新高。
谈及近期多国央行加息的原因,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依然明显偏高,而且表现出较强的通胀韧性。这使得一些央行担心,长此下去市场会形成较高的通胀预期,最终导致通胀状况将在更长时期内难以回落至目标水平。可以看到,近期伴随原油价格下行及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美国、欧元区、英国等经济体的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快。不过,受房租和服务价格涨势依然偏强的影响,这些经济体的核心CPI同比回落速度较缓,个别国家甚至出现反弹势头。由于核心CPI剔除了波动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更能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整体物价状况,也是各国央行更看重的指标。由此,核心CPI表现出的较强通胀韧性,是近期一些央行坚持鹰派政策立场的主要原因。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刘晓春进一步指出,此轮通胀主要有三方面因素推动:一是疫情期间多国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后遗症”,二是乌克兰局势等地缘政治原因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三是供给端和需求端不通畅导致的商品价格上涨。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抑制通胀外,稳定本国货币也是各国央行加息的原因之一。“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周期之下,各经济体依赖加息防止资本外流和本国货币过度贬值。”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表示。
宋效军进一步指出,加息会带来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全球流动性的收缩,央行利率中枢上升,股市面临回调压力,大宗商品价格下调,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第二是国际资金的流向发生转变,最初是欧洲中东的资金流向美国,现在随个欧洲加息,一些资金开始选择英国欧盟金融债,新兴国家出现资本外流。第三是加息给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带来影响,老百姓实质购买力下降,企业投资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第四是中国股市汇市压力增大,近段时间,人民币贬值过快,这在国际市场上是一个双刃剑。出口企业竞争力上升,而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则是债务压力增大。此时,用人民币债替代美元债是好选择,有利于去美元化和人民币国际化。
资金流动更频繁
多国央行加息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受到关注。
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张峻滔分析称,多国央行加息的直接影响是使全球利率水平继续维持在高位,导致权益市场承压,尤其是高估值的成长类板块压力相对更大。海外银行面临存款流失,持有的固定收益类资产面临较大的减值压力,部分中小银行存在流动性兑付压力。部分金融机构可能面临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即持有的长期资产收益率无法覆盖短期负债飙升的融资成本。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持续加息的背景下,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较大的资本外流压力,引发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甚至可能出现主权债务违约。
在冯琳看来,近期多国央行加息,市场已有一定预期,因此短期内的冲击效应相对有限。不过,在美、欧银行业风险暴露、金融条件进一步收紧的背景下,市场对持续加息将给经济增长带来何种冲击则缺乏一致性预期,其中包括美国经济何时陷入衰退及衰退程度等方面。总体上看,多国央行加息对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场还会构成一定下行压力。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的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各国货币政策分化会带来全球利率差的扩大,全球外汇市场也会发生波动,资金的流动也会变得更加频繁。但目前来看,这种流动还不至于引起大的市场动荡。现在即使是货币政策分化,但分化的空间实际上还是有限的,还是可控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晋斌如是说。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