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创新驱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6-20 00:00:00来自:新华社(新媒体)字号:T  T

体制改革激活“沉睡”的科研成果,“建圈强链”做强产业支撑,科技创新策源力正积极蓄势……创新,正是成都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集聚13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4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7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领下,2022年,成都全市GDP历史性地突破2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七。

创新动能蓄势突破

在成都高新区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无尘车间里,国内首条Micro-LED显示屏全制程中试生产线正在运行。

“这块可穿戴设备的屏幕,仅手表大小的面积,上面却聚集了52万颗LED芯片。这种新型显示屏生产难度大,我们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辰显光电资深工程师姚志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通过中试,公司的首条量产线不久后也将落地成都高新区。

作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正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在“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成都大力实施“建圈强链”行动,聚焦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数字经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制定“建圈强链”行动指南,助力城市创新发展。

在成都市新津区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一列带有“H2”标志的蓝色列车正在测试。这是成都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于2022年底下线的全球首列时速160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A型车。

轨道交通创新成果在园区不断涌现。2021年,新筑股份创新推出时速160公里内嵌式磁浮交通系统,目前正向商业化推进。在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招引等“建圈强链”政策助力下,园区已围绕“链主”企业聚集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企业50多家,在地引育创新平台11个,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原始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下,四川天府新区正为创新策源积蓄力量。在这里,首批天府实验室已建成运行,聚集“中科系”“中核系”国家级科研机构26家,落地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96个,引进清华、北航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65个。

“天府新区正着眼于科技研发‘从0到1’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从1到100’的突破,力争形成一批首创性、带动性的研究成果,并筑牢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支撑。”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历章说。

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都基地总经理刘文军说:“尽管科伦在大输液、抗生素等领域保有优势,但创新步伐一刻也不能停。”

2012年以来,科伦药业累计投入超百亿元用于创新研发,近20项1类创新药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和申报生产阶段,十余个创新项目和专利实现了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海外授权。2022年,科伦药业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生物靶向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创新动能正在蓄势突破。”成都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说,成都已集聚139家国家级科创平台,已形成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4万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7家。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成都科研团队主持和参与的3项成果入选。

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在2010年到2015年的6年里,我们学校只有14项专利得到转化。而2016年至今,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达277项,作价入股成立科技型创业公司20多家。”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说。

长期以来,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难,使得许多创新成果“沉睡”在实验室,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亟须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破除制度障碍。

2016年,在总结西南交通大学经验的基础上,成都出台新政,明确职务发明人可对科技成果享有不低于70%的股权,这在全国属于首创,被称为科技界的“小岗村”改革。2020年,成都“加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在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

“先确权、后转化”的新模式,充分促进了科技成果在蓉转化。改革至今,4所在蓉高校入选国家改革试点,占全国10%,37家在蓉高校院所和国有企业入选四川省专项改革试点,累计完成分割确权1300余项,新创办科技企业530余家,带动社会投资近300亿元。

除了破除制度障碍,资金也是助力企业跨过科创“死亡之谷”的重要因素。

在成都市成华区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一家诞生于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在成立9年后成为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远销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

这家企业是成都卡诺普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政策护航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成华区提供的租金补贴以及知识产权、税务等方面免费培训外,在2019年因扩大规模遇到资金困难时,企业申请到1000万元成都市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出的“科创贷”,缓解了资金压力。

“在科技型企业初创期,依靠传统抵押物是很难获得融资的。”丁小斌说,为破解这一难题,2014年,成都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将传统的“拨款”改为“贷、投、贴”模式,创新推出“科创通”平台,与银行共同成立风险担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