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以万里积蓄之力,在东海之滨孕育一片发展热土。
“四叶草”迎风绽放,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里争分夺秒,数字西湖一键导游,巢湖之滨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等高精尖技术让人目不暇接……
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不到国土面积的4%,创造着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超过1/3的进出口总额。
长三角,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奋力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新图景正加速绘就。
踏上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感受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聆听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强音。
贯彻新理念,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清晨的义乌西站,一声汽笛鸣响,满载小商品的“义新欧”班列启程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开启中国小商品“卖全球”的新旅程。市中心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内,7.5万家商铺笑迎八方来客。
曾经,“鸡毛换糖”起步,义乌小商品逐步走向世界;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越卖越红火。
47个行业商会、1.5万余名设计师助力创新研发,布局185个海外仓,7.5万个商铺同步上云,在便利通关等多个领域出台改革措施100多项……今年一季度,义乌市进出口总值达1184.4亿元,同比增长11.4%,“世界超市”喜迎开局之年开门红。
小商品折射大活力。今年以来,作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的长三角地区经济承压前行,“底盘”稳固,亮点纷呈,彰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韧性与底气。
蓬勃发展的经济、水韵灵动的画卷、书香浸润的文化、温暖富足的生活……5月20日,《水韵江苏2023》宣传片亮相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一批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成功签约。一手补足短板,一手锻造长板,江苏聚链成群,奋力筑起高质量发展的“高原”。
403秒!位于安徽合肥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重大成果,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时间刷新世界纪录。以可控核聚变阶段性成果为代表,安徽省大科学装置持续发力,催生了一系列尖端科技成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上海,第四届“五五购物节”启动首月线下消费日均近80亿元,而线上举办的“2023上海双品网购节暨数字生活节”实现网络零售649亿元,高质量发展扮靓高品质生活。
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今年一季度,沪苏浙皖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逼近7万亿元大关,GDP增速均保持稳定增长,呈现出经济持续复苏回升的良好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记者沿着一条高速公路,探寻这里的发展密码。
松江区,曾经是上海的农业区、传统制造业区。2016年初,松江区对G60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布局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谋求转型发展,必须向规划要品质、向存量要空间、向科创要动力、向质量要效益。
贯彻新发展理念,松江区将上千亩房地产用地调整为工业用地,沿G60高速公路前瞻布局,锐意推动长三角地区分工协作,把产业链规模做大,G60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创走廊”。
历经两次扩容,如今的G60科创走廊已纳入合肥、芜湖、宣城、湖州、苏州、嘉兴、杭州、金华8座长三角城市,九城贡献了全国1/15的GDP,松江变身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科创策源地。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芜湖市科技局局长曹洁说。
“向创新要动力,向质量要效益。”行走长三角,听到最多的,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看到最多的,是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自觉。
从上世纪80年代的饭菜票,到90年代各式手提袋、台挂历,“印刷城”温州龙港闻名全国。然而传统产业的同质竞争,让这里的发展日渐乏力。
“传统产业不是不可以发展,关键是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没有科技赋能的印刷只能算是粗加工。”龙港市印刷包装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梁孝克感慨。
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平面印刷图案在电子屏幕上栩栩如生,还能与人互动;借助NFC(近场通信)技术,手机与名片轻轻一碰,信息即被传输至通讯录……转型升级迈大步,龙港全市印刷产业去年科研投入比前年增长44%。
“以创新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以碳均论英雄”……在长三角,许多地方正以新的考核机制开路,用市场力量倒逼,退出低端无效产能,扩大中高端有效供给,推动经济结构实现整体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