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第一财经记者去一栋老公寓里参加展览开幕,碰到了上海城市漫步者格里董。言语间聊到苏州河岸边二三十年前造的楼房,那时候视野好,容易看到外滩;附近藏着不少跳蚤市场,是河滨混杂环境中的宝珠。
跟那时候比,苏州河边的楼房价值变了。格里董说起,有些老居民当年搬进这些楼里并不是太满意的,现在心态就不一样了。所谓“上只角,下只角”——民间用来品评城市区域档次的俗语,内涵在变化,“关键就是苏州河变了”。
2018年以来,上海“一江一河”工程推动改造苏州河两岸的滨水开放空间,一晃5年过去,苏州河滨水已经非常成熟,变成居民日常休闲的场地和游客喜欢打卡的网红地带。2022年底开通的苏州河游船,又提供了一个在河中看两岸的新视角。最近中山公园码头也投入运营,方便人们看完河景再游百年老公园。
新书《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提出,上海的河流岸线从经济转为景观功能,从工厂、仓库、码头、单位、小区占据的封闭岸线转变为对所有人开放,成为“共享的岸线”,是一种有社会意义的变化。
两岸遍布工业印记
百余年前,苏州河因为交通和用水方便,成为上海民族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一连串极具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留存至今,包括1896年创办的“阜丰面粉厂”、迁移到莫干山路的福新面粉厂、1899年迁入的江苏药水厂、1911年日资在小沙渡创办的第一家纺织厂(后为国棉一厂)、1904年建造的裕通面粉厂、1922年建造的“中央造币厂”、1922年德商投资的上海酵母厂、1929年建造的天元化工厂、1934年迁入的上海啤酒厂等。
经历了漫长的变化过程,到世纪之交时,随着房地产热,苏州河滨水的很多地块先后开发楼盘,“河景房”一度抢手。在工业转向居住、生活、休闲的变化过程中,苏州河沿岸遗留的工业建筑就成了河流乃至城市历史的象征。本世纪初,上海市府部门开始真正介入苏州河滨水的规划管控,以应对占地、高度、景观等方面的需要。
《共享水岸》一书纳入了作者朱怡晨博士多年调查的60多个工业遗产案例。书中分析称,通过滨水工业遗产这一特殊的城市空间,可以更好地理解苏州河,理解城市遗产的过去、当下和城市的未来。
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为工业遗产保护再生指明了方向,要让保存下来的工业场所恰当地得到再利用,在活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现它的重要性。转型成为创意园区,成为工业遗产再生的重要方向。
2014年,上海实行统一认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策。包括普陀长风生态文化园、莫干山路50号创意园、长宁湖丝栈创意园、静安苏河湾等,有设计、媒体、艺术特色的园区,为苏州河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这些园区的开放,除了提供办公空间,还传达出了海派文化的氛围,吸引游客游览、成为市民打卡之地。
恒丰路610号原恒丰搪瓷厂厂址转型为不夜城都市工业园的案例值得关注。1929年,刘鸿生、李拔可创办了华丰搪瓷厂,1935年迁至上海闸北,生产如意牌搪瓷面盆等知名产品。该厂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国内最大的专业搪瓷烧锅工厂,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前后,搪瓷产业下行,该厂关闭转型,次年以不夜城都市工业园的名称重新对外开放。
不夜城都市工业园区离上海站很近,与M50园区隔河对望,由5幢垂直于水岸的狭长形厂房和沿河岸的违规搭建的仓库构成,以信息通信、印刷喷绘为特色产业。2015年,这里再次升级,改造为金岸610创意园,引进设计、传媒、公关等文化创意类企业,引入潮牌店铺、小型博物馆、艺术长廊等业态,积攒了不少人气。苏州河北岸步道改造后,从园区旁边穿过,并开辟了专门的出入口,方便办公人群来步道休闲。
除了这种向多元社区转型、吸引人气的尝试,一些苏州河水岸老工厂还在改造中通过设计,为市民提供开放共享的休闲场所。位于长寿路商圈附近的叶家宅路100号创享塔,面积不大,门前也只是一条不太显眼的小路。旁边有一座步行桥可以过河,北面则是苏州河滨建造最晚的工业遗产——景源时尚创意园(原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仓库)。这里开了不少小众潮流店铺、餐厅等。
创享塔原为1918年由民族资本家刘伯森创办的宝成纱厂,厂房由德国人设计建造,厂区广场有一座瞭望塔。宝成纱厂的厂房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之一。在改造更新设计中,这里保留了塔楼作为识别性很强的地标,在塔楼所在的一号楼厂房里,划分便于入驻办公的小隔间,也设计了好看的屋顶挑空天窗。三座园区楼房之间的临街小广场,经常举办市集等活动,晚上路过总是非常热闹,成了周边社区的流量聚集点。
开放水平还需提高
在学者顾承兵2003年调研列出的84处苏州河沿岸建筑名单的基础上,朱怡晨在2018年4月~2019年12月间对苏州河滨水工业遗存进行了调查。经过近20次的“沿河扫描”式勘测和多次单体建筑探访及后续补充调查,她掌握了65个工业遗存地点的新名单。
这65处工业遗产包括两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行仓库、上海邮政总局)、两处上海市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