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5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化科教势能为发展动能,天津打造创新高地“天开园”》的报道。
在天津市南开区津河畔,沿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交界线往西不远处,几栋高楼映入眼帘。楼体外,精心设计、以“天”“开”中文变形组合的红蓝巨型标志格外醒目,一半为寓意创新的智慧之蓝,一半为象征积极向上的奋进之红,这里便是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核心区先导区。
自去年年底天津提出建设天开园,如今,以南开区环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片区为核心区,以西青区大学城片区和津南区海河教育园片区为两翼拓展区,总面积达69平方公里的天开园正拔地而起。
毗邻名校、资源汇聚,瞄准天津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定位,5月18日,天开园正式启航。这里正努力成为津沽大地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新沃土,也正描绘出一幅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奔赴的新图景。
梧高凤栖:大学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位于南开区天开园核心区先导区的5号楼、6号楼,分别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项目集中入驻载体。首批入驻的天津大学海洋学院年轻教授胡浩丰刚在这里注册了公司,正忙着布置新的办公室。
胡浩丰与团队一直深耕海洋探测与监测技术,研制出水下偏振相机等不少高新技术产品。一年多前,团队开始谋划科研成果转化,但迈出第一步并不容易。“我们连注册公司的手续都不清楚如何办理,更别说市场推广、投融资对接了。”为此,胡浩丰买了十多本专业书籍学习,但步伐始终停滞不前。
天开园的打造,快速破解了胡浩丰的难题。“1天注册成功、2天拿到章、3天拿到证,公司顺利成立,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迈出关键一步。”胡浩丰感慨道。
为何要倾力打造天开园?胡浩丰的“一小步”给出了答案。
天津拥有56所高校、70余万在校师生,其中,天开园核心区就拥有152家创新机构和平台;西青区大学城片区拥有5所市属高校;津南区海河教育园片区拥有天南大新校区及9所职业院校,都具备优越的创新创业氛围。
为促进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顺利孵化和落地产业化,去年年底,天津提出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并将其列入天津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4月,《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规划方案》亮相。
规划中,“一核两翼”的格局被清晰描绘——以南开区环天南医大片区为核心区,以西青区大学城片区为西翼拓展区,以津南区海河教育园片区为东翼拓展区,在功能上形成以研发孵化为主的“一核”和以研发转化产业化为主的“两翼”。到2027年,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累计近1000家,吸引高水平人才超过5000人。
“天开园依托高校集聚区建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拥有‘出校门、进园区’的区位优势,是校企握手、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天然通道。”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朱玉兵说。
蓝图如何变成现实?组建工作专班、组建平台运营公司;制定《天津市关于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10方面34条具体政策;先期完成天开园核心区先导区人性化环境改造;首批入驻项目全部签署入驻协议,并完成落位……天津锚定目标、迅速行动、分秒必争。
位于南开区的天开园核心区先导区,8栋林立的高楼曾是天津科技广场,楼内装修焕然一新,新入驻企业整装待发。“这里曾是一处闲置了近10年的区域,我们公司摘牌后,立即启动载体建设,完成人性化环境改造,努力为入驻项目顺利落位提供舒适便利条件。”天津宏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郭广良说。
园区还推行“管运分离”,由平台公司负责园区的运营管理、招商引资和综合服务。天津天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雪颖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与团队努力对接新项目,引入风险投资机构,完善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为企业的创业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核心区所在地,南开区承担着重要的建设和服务职能,南开区委书记马珊珊说,在天开园先导区内的综合服务中心,4个“一次办”窗口,涵盖企业开办、社保等相关业务;天津首台税务智慧微厅,可办理数十项政务服务业务;320个园区服务事项现场办理,1100余项服务事项帮办代办……围绕创业者需求,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护航”服务。
数月来,天津各个部门单位迅速行动,努力将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全力推进5月18日天开园精彩亮相。
花香蝶来:创新与生态的“相互握手”
今年未满30岁的冯少武最近总是一脸喜悦,他与3名同学一起成立的凯尔仪器(天津)有限公司,刚刚落户天开园。
作为天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冯少武一直怀揣着科研梦。从本科开始钻研机械制造,并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为了“发论文”“出成果”,更重要的是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于是,他开始瞄准植入式医疗器械检测设备的发明,用科技为患者降低医疗风险。
数年苦功终不负。冯少武指着新办公室里摆放的一台“血管支架脉动疲劳试验系统”自豪地说:“过去,血管支架的检测难免遇到测不快、测不准、测不全的难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