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东莞镇域经济|滨海湾新区:再造一个东莞"高能"新引擎
时间:2023-05-12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走进位于珠江口东岸的交椅湾片区,四周塔吊林立,耳边机器轰鸣,数十台大型施工机械正有序作业,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见证着东莞滨海湾新区正逐步蜕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作为东莞未来三十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滨海湾新区自诞生起,便承载着东莞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新梦想、新使命。

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是粤港澳大湾区天然的核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均在内湾集聚。而代表东莞深度参与“黄金内湾”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正是位处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几何中心的滨海湾新区。

近几年,滨海湾新区陆续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获批为省级高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东莞联动发展区,迎来建设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机遇,成为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接港澳、联动前海的前沿阵地。

滨海湾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叶庆祥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滨海湾新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构建空间、产业、招商、政策“四位一体”支撑体系,特别是强化高品质空间载体支撑,大力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东莞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

“黄金内湾”开放创新桥头堡翻开大湾区的地图,滨海湾新区西临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南沙,东南连接深圳大前海。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3+6”重大平台之一,滨海湾新区先后被纳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和省级高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年轻新星。

当前,东莞市把滨海湾新区作为城市副中心纳入“一主两副六片区”城市布局,这片与深圳一河之隔、约84平方公里的连片土地,被赋予东莞参与“黄金内湾”建设重要节点的新使命。

站在“双万”新起点的东莞,面对未来发展空间有限,现有制造业产业还没有完成转型升级,未来靠什么支撑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东莞如何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叶庆祥表示,从平台能级看,目前滨海湾新区缺乏国家级平台“帽子”和政策红利支撑,与横琴、前海、南沙有国家重量级政策加持的三大平台相比有较大落差,一定程度面临着周边发展平台对人才、科技、产业等高端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

在叶庆祥看来,滨海湾新区应积极承担东莞探索更高层次改革开放的重任,引领制度进一步改革,产业进一步开放,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成为东莞对接港澳、联动前海的前沿阵地,建设东莞开放的新门户,有效支撑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上看,滨海湾新区及周边镇街已经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形成了关联互补的经济生态圈,具备了较为理想的工商业与科技基础。

对接深圳方面,滨海湾新区谋划与深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协同发展,打造珠江东岸世界级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接广州方面,滨海湾谋划与南沙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互补发展、错位发展;在对接港澳方面,滨海湾新区将进一步加快莞港特色合作平台建设,同时以破解科技“卡脖子”难题为切入口,借助港澳资源力量,持续多渠道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新平台。

近年来,滨海湾新区陆续获批为省级高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东莞联动发展区,连续两年获评“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创新发展动力不断积蓄。

对于打造更高能级平台,滨海湾正积极谋划推进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联合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新区,争取打造国家级重大平台。

未来在区域合作方面,滨海湾新区将探索与前海地区融合发展,重点复制推广前海的政策清单,持续承接前海外溢产业资源,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资源协同共享等方面与前海开展深度合作。

叶庆祥表示,下一步滨海湾新区将深入参与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加快建设RCEP经贸合作区,持续深化与湾区城市(平台)的联动协作,通过加强与港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投融资、国资国企、招商引资、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打造标志性、引领性、集成式改革品牌,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培育新产业打造新引擎在深江铁路东莞段项目旁,三栋不断“攀高”的建筑群是正中科学园的首开区。正中科学园由正中集团开发运营,集高端研发办公、中试生产基地、科创人才公寓、豪华星级酒店等多业态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园区。

正中科学园总经理潘路明介绍,2023年第一季度正中科学园完成了首开区3栋研发办公楼7层主体结构建设,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将实现主体结构封顶,未来园区将围绕数字医疗、人工智能和工业软件方面开展精准招商,建设“国际数字医疗创新园”,打造“全球数字生命港”。

正中科学园项目是滨海湾新区布局未来产业、逐浪数字经济的一个缩影。

东莞具备完整的产业制造基础和强大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形成涉及34个行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