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长三角工业图谱:江苏工业增速领跑 新能源产业成经济增长点
时间:2023-05-12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近日,长三角各地一季度工业经济成绩单陆续出炉。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根据公开数据梳理发现,总体看来,一季度长三角地区经济运行回暖向好,沪苏浙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保持上升态势,其中江苏以5.5%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领跑长三角。

在备受关注的长三角8座万亿城市中,工业表现也各有亮点。如一季度南通第二产业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其中首位,上海、宁波、杭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包括上海、苏州、杭州等核心城市工业生产持续承压,主要指标出现回落。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是,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上,今年一季度苏州经济总量被成都反超,滑落至第7位。宁波则超越天津,位居全国第11位。

步入二季度,各地全力拼经济的决心进一步增强。从近期长三角多地陆续部署二季度经济工作透露出的信号可以看出,各地继续把抓有效投资放在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成为关键发力点。

一季度南通规上工业增速居首位今年一季度,长三角GDP总量接近7万亿元,其中苏皖浙都超过了4.5%的全国平均增速,浙江以4.9%的实际增速领跑长三角。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苏皖浙一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5%、4.2%和3%,均不低于3%的全国平均增速。同期,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0.2个百分点。

进一步来看,长三角8座万亿城市中,梳理发现,一季度,南通第二产业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其中首位。此外,上海、宁波、杭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尤其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6%,实现两位数增长。

但同时,上海、苏州、杭州等核心城市工业生产也持续承压,一季度上海、苏州、杭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下降0.9%、0.7%和1.5%。

梳理发现,尽管一季度长三角内各城市的GDP排名与去年同比无变动,但放眼全国,今年一季度苏州经济总量被成都反超,滑落到第七位,宁波则超越天津,距离全国前十,只差一步之遥。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认为,此次宁波的进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实力的强劲增长。一季度,宁波第二产业增加值1677.4亿元,同比增长3.3%。在二产增加值上,高出天津445亿元,助力宁波在经济总量上实现超越。

而今年一季度,苏州GDP为5186.64亿元,同比增长1.9%,相较去年全年增速下滑0.2个百分点。进一步看细分数据,苏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7%,出口额下降10.7%。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苏州受外部冲击明显,工业和外贸的负增长,使得一季度苏州经济增速稍显落后。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3月以来,长三角各地工业经济回升势头明显。以上海为例,3月份,上海工业用电量当月同比增长5.8%,增速较2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加速回暖。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总的看来,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逐步增强,企稳回升势头有所巩固,但压力因素依然存在,各城市经济回升基础仍需进一步加固。

新能源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面对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产业、新经济已经成为支撑长三角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新能源产业无疑是长三角一季度工业报表中最亮眼的成绩之一。

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3992.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5%,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产值增长50.1%,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42.4%,高端装备产值增长15.1%。

浙江一季度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33%,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百分点。而在安徽和江苏,新能源汽车产销增势迅猛,1-3月,安徽新能源汽车增长39.7%。江苏新能源车产量18.6万辆,同比增长77.7%。

聚焦到城市来看,当前常州正将建设“新能源之都”作为冲刺万亿城市,乃至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的重要路径。无锡也瞄准了打造“新能源装备之都”目标,合肥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已经成为工业经济、GDP增长的重要新动能。当前,长三角已经形成以上海为总部、在苏浙皖设制造基地的联动模式,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各地要抓住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发展协调机遇,抢抓新能源产业机遇,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长远发展来看,长三角各城市还应立足于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条件,不断强链补链优链,进一步聚焦和抢占新兴产业细分赛道,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注意到,近期长三角多地密集召开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议,部署二季度经济工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如江苏提出,要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精准施策,高标准建设好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智改数转”行动计划。

安徽则强调,要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