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11区陆续公示了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草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各区对标深圳全市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要求,均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展开了科学统筹与布局。
例如,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所在的南山区,强调将保障科研高校的用地供应;拥有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福田区,明确将推进深港边界地区开发建设的整体协同互动;以金融业为主要支撑的罗湖区,提出将打造蔡屋围、笋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大科学装置,光明区将构建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一带一区”产业空间布局等。
南山:保障科研高校用地供应南山区明确,构建“双核双心、两轴三片”的城区开发格局。其中,“双核”指深圳湾CBD、前海城市新中心,作为市级功能中心承担城市综合性服务职能;“双心”指西丽中心、蛇口中心,作为城市功能节点承担所在片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及产业升级辐射功能。
其中,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现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7所高校,以及鹏城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香港大学(深圳)也选址南山区石壁龙片区,位于科教城内。
草案提到,要强化保障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高等教育和科研用地供应,为科研高校落地预留充足空间。
福田:强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福田区提出“一核三极融圈”的城市开发格局。
草案中,福田的城区职能之一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基地”,将依托“三极”之一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充分发挥福田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推进深港边界地区开发建设的整体协同互动。
据了解,河套集聚发展新能源、智能终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现代时尚、区块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预计二季度启用,目前已征集备选项目超100个。
宝安:“北拓”培育宝安北中心宝安区提出构建“两心三特、两轴四带”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两心”指前海中心、宝安北中心,作为市级功能中心承担综合性服务职能,前海“扩容”利好显现。
2021年6月,《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提出“宝安北中心”并定位为市级功能中心,包括沙井、新桥等重点片区,承担深圳西部面向湾区服务的重要门户角色。
此次宝安区国土空间规划草案进一步提到,积极“北拓”推进均衡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宝安北中心,强化公共服务能力,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辐射带动东莞长安等外围片区,支撑深圳都市圈的建设。
罗湖:打造蔡屋围、笋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金融业是罗湖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在深的商业银行总行或市级分行,前20强有11家从罗湖出发并发展壮大;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以及平安银行、国信证券总部,工农中行、人保财险等在深机构,自成立起一直在罗湖,主要集中在红岭路沿线的蔡屋围片区,而红岭则集聚了罗湖80%的持牌金融机构。
草案指出,罗湖区将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蔡屋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笋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依托产业链集聚优势,全面提升罗湖区总部经济发展能级,结合罗湖五大核心商圈发展特色,打造高品质商务办公空间。
盐田:打造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盐田区的职能定位之一为“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
草案明确,以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为引领,拓展合作领域,纵深推进与香港在港口航运、交通设施、生态环境、海洋治理、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建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据悉,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将打造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核,集聚免税消费、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产业。
此外,沙头角组团定位为“精而美的滨海中心城”,将优化和盘活存量空间,营造精致城市环境,提升文化氛围,塑造最具生活气息的滨海城区。
龙岗:高标准建设“湾东智芯”去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高水平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并列作为全力建设好深圳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任务。
龙岗区国土空间规划草案指出,将高标准建设“湾东智芯”,发挥深圳国际大学园的源头创新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布局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及产业创新载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支撑平台。
据悉,“湾东智芯”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科创资源,规划范围以龙岗中心城和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为核心,规划总面积约为154.6平方公里。目标至2035年,GDP达4000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5个。
光明:形成“一带一区”空间布局拥有合成生物、脑解析与脑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光明区,城区职能包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科技引领型现代产业集聚区”等。
草案中,光明区明确将形成“一带一区”产业空间布局。“一带”即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包括环绕大科学装置集群及科教融合集群,布局李松蓢、上村莲塘、耙塘、光明云谷等科研转化园区,推动基础科研成果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