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这位中国古代的杰出工匠,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为人们所熟知。7年来,中外共合作创办27所鲁班工坊,涵盖了自动化、云计算、电子信息、动车组检修、工业机器人、城市热能应用等领域和专业。鲁班工坊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技术驿站,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
“为进入鲁班工坊学习而自豪”
从泰国首都曼谷驱车向东南行驶100多公里,就来到地处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核心区域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椰林树影中,厂房鳞次栉比。泰国小伙纳他武正在生产线上指导工人生产、检验产品质量,忙得不亦乐乎。在这里生产的空调配件等产品,不仅销往泰国各地,还出口至东盟其他国家和地区。
纳他武来自泰国中部,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有一个很通俗的中文名字——王大山。在鲁班工坊的帮助下,他从一名家境贫困的学生成长为工程师,如今还当上了中国制冷企业盾安金属(泰国)有限公司的部门经理。
2016年3月,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共同建设的全球首家鲁班工坊正式揭牌,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分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泰国鲁班工坊采用“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方式,汇聚先进教学装备,集中优质双语教学资源,设立了自动化生产线教学区、仿生机器人学习体验区等15个教学实践区,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在各种机器上操作演练。
就在这一年,纳他武进入泰国鲁班工坊求学。通过在这里的学习、实践,他和同学们慢慢了解到,“鲁班”不是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代表着对精湛技能的追求,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7年多来,泰国大城技术学院鲁班工坊的学生们交出了出色的成绩单:首届“职业教育宝石王杯”大赛金牌、首届铁道运输系统邀请赛冠军奖、泰国自动化生产线赛项金奖、东盟第十一届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赛项铜奖……“学生们为进入鲁班工坊学习而自豪。”泰国大城技术学院院长玛尤丽表示,鲁班工坊不仅提升了泰国学生的语言和技术能力,还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通过学习,学生们熟悉了中国技术、产品和工艺,并对接本土企业需求,实现全方位发展,在就业市场极具竞争力。”
纳他武学习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毕业后,他受聘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鲁班工坊传授给我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扎实的操作能力。学习中,我们要动手调试设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专业技能。”受益于在鲁班工坊获得的新技术和操作经验,纳他武获得了很多公司提供的工作机会。他最终选择了一家在罗勇的中资企业,“那里是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是泰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据介绍,自2016年创立至今,泰国鲁班工坊培养当地人才1227人,还输送泰国学生301人来华接受高职教育。同时,泰国鲁班工坊还面向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师生开放,累计交流培训1.2万余人次。
“泰国鲁班工坊不仅提升了泰国职业教育水平,还进一步加强了泰中两国教育交流培训,增进了两国人民友谊。希望鲁班工坊不断发展,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带动技术创新和升级,为推动‘泰国4.0’发展战略作出贡献。”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塔努表示。
“共同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2019年11月,天津农学院、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与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决定合作共建鲁班工坊,致力于培养本土人才,促进农业发展。2021年10月15日,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鲁班工坊正式启动。
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鲁班工坊教室极富东方韵味,古色古香的中式仿古木窗点缀着整面墙壁,中间用中文书写的“鲁班工坊”4个大字格外醒目。迪莫·阿塔纳索夫是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经济系主任,也是该校鲁班工坊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经常在鲁班工坊给学生们讲授电子商务课程。“我的课每天都排得满满的。”阿塔纳索夫告诉记者,他负责教授农业经济学、商业物流、精准农业创新、循环生物经济等多门相关课程,还经常和中国老师共同设计新课程,电子商务课就是与天津经济贸易学校合作开设的。“不同于我们过去传统农业的教学,学生们通过电子商务课可以了解数字贸易和营销,学习创建线上商店、开展线上促销,拓展了技能。”阿塔纳索夫说。
阿塔纳索夫介绍,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鲁班工坊不仅注重学科建设,设有农业工程、作物学等硕士专业和跨境电商本科专业,还十分重视搭建教学实训平台,“我们设立了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农业智能设备实验室、智慧农业电商平台运营室、智慧农业商品信息采集室等专业实验室,在天津还有几个实训基地。”
阿塔纳索夫表示,鲁班工坊促进了保加利亚和中国校企间农业领域合作。更为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保中两国之间的项目,也辐射了其他中东欧国家。通过鲁班工坊培养出的国际化人才,正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一步深化农业等领域的合作。”
据了解,普罗夫迪夫农业大学鲁班工坊吸引了保中两国青年学生踊跃参与交流,一开课就有9名中国学生申请了该校经济学院的欧洲农业与农村发展课程,保加利亚学生也对天津经济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