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恢复超预期 数据"成绩单"相继亮相
时间:2023-04-20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网字号:T  T

在各界对今年经济将持续恢复达成共识的背景下,刚刚出炉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也给市场提供了更多佐证。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高于市场预期的4%,其中3月社零消费同比增长10.6%,也超过此前预期。

作为中国经济从疫情状态切换到正常状态的一年,一季度GDP数据好于预期的态势,将有助于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的顺利达成,这成为我国动能从外需向内需切换的关键一年。

在市场看来,一季度各项成绩来之不易,这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今年各部门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若干政策措施,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经济预期好转

今年以来,伴随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人流物流更加活跃,餐饮旅游的快速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持续恢复的节奏。

国家发改委的相关数据显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8%,比上年四季度加快8.5个百分点。投资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8%、7.0%。出口增速回升,以人民币计价货物进出口额增长4.8%。

在国内需求逐步扩大的背景下,社会预期也得到显著改善。其中,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1.9%、58.2%,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产需两端持续扩张,市场预期稳定向好。

4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经济体通胀居高难下的背景下,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上年四季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也为经济恢复提供了更多佐证。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2%,制造业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各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举措靠前发力,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

但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国际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国内需求不足制约明显,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对此,相关部门也纷纷表态,将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综合施策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下阶段,我们将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扎实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孟玮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说。

财政加力提效

在各项稳增长举措靠前发力的同时,基建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承担起“挑大梁”的重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大项目投资带动作用明显。具体来看,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8%,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0%,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司长翟善清表示,一季度,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2.3%,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2个百分点,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个百分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一季度经济恢复超预期,从生产端看主要是服务业的贡献,从需求端看则主要是消费的贡献。“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前低后高,季度间受基数和经济恢复进程影响或将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罗志恒说。

在罗志恒看来,当前应该扩大总需求,通过扩大投资和消费来拉动经济持续恢复。为此,他建议,一是要继续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由中央和地方实行分区域按比例发放对于受疫情冲击行业的消费券,刺激消费,帮助部分出口企业转内销;三是扩大消费场景,延长夜间经济、早间经济等消费场景。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保持较高的支出强度,持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有力推动了经济回稳向好。

从地方收入来看,一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各地收入增幅呈普遍回升态势。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增幅分别为4.3%、5.8%、5.3%、9%,累计增幅分别比1-2月回升2.9个、2.8个、2.9个、6.1个百分点。

对于财政收入后期走势,财政部表示,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将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基本支撑,财政收入有望继续回稳向上。

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表示,为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财政部将专项债券收支全面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范围,严禁“以拨代支”“一拨了之”等行为,防止资金挪用。同时,开展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压实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责任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