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位于吉林省最东端,是中国唯一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窗口城市,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作为吉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珲春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开展了广泛的贸易合作。近年来,珲春逐渐发展成为对俄贸易的重要窗口城市。
在中俄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后,珲春这座东北边境小城正迎来重要发展契机。
证券时报记者近日前往珲春采访时了解到,自1月8日恢复客运通关以来,珲春街头来自俄罗斯的游客明显增多。伴随着对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当地已经形成进口加工业、能源、鲜活海产品等产业集群,对俄贸易额逐年递增。特别是对俄整车出口,正成为珲春对俄经贸领域的新亮点。一些受访企业对于中俄贸易前景十分看好,正在积极寻找新的商机。
珲春街头的俄罗斯人
明显增多
珲春口岸是国家一级口岸,距离珲春市区大约15公里,该口岸的对面就是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口岸,两口岸相距约40公里。
4月13日,记者在珲春口岸外看到,数十辆满载着货物的货车正在路边排队等待通关,其中也包括一些挂着俄罗斯牌照的货车。在口岸内,一些俄罗斯游客陆续走出入境大厅。
记者从珲春国际客运站获悉,珲春此前就已开通前往俄罗斯克拉斯基诺、斯拉夫扬卡、乌苏里斯克和海参崴等4条客运线路,目前已经恢复运行的是除斯拉夫扬卡之外的3条线路,但是这3条线路不保证每天都有开行的客车。“周一至周六,都会有前往克拉斯基诺的客车,至于每天会有几个班次则要视具体旅客数量而定。”一位客运站的工作人员表示。
疫情期间,珲春口岸过货不过人,在保证双边贸易正常进行的同时,客运方面按下了暂停键。今年1月8日,珲春口岸恢复客运通关。
“最近一段时间,珲春街头的俄罗斯人明显增多,但数量应该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最高峰时的水平。”一位珲春市民说,在珲春市的俄罗斯人中,一部分是来珲春市寻觅商机,更多的是旅游、购物、就医等。
在珲春市沿河西街的商业街,商家的牌匾均是用中、朝、俄三种文字标注,这在其他城市很难看到,彰显珲春特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地商家对俄罗斯游客的重视程度。
4月13日中午,证券时报记者在该商业街不足百米的一个路段遇到20余位外国游客。
“这些都是来自俄罗斯的游客,中国商品物美价廉、品种十分丰富,深受俄罗斯游客喜爱。”在送走了几位外国游客后,一家店铺的售货员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根据我们日常观察,近期来自俄罗斯的顾客数量呈现出持续增多的趋势。”
据了解,自1月8日恢复客运通关,中俄珲春口岸出入境旅客流量持续上升。截至3月31日,珲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超1.8万人次,日均客流量400余人次,同比增长263%。
珲春口岸去年进出口量
实现双位数增长
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依托区位优势和口岸优势,珲春市持续深化对俄经贸合作,目前已经形成进口加工业、能源、鲜活海产品等重要的产业集群。
2012年开始,珲春凯立国际贸易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就开始从事俄罗斯鲜活海产品的货运代理业务,是珲春市最早从事这一业务的贷运代理公司。该公司在疫情之前共有12名员工,但是自去年6月开始,业务量明显开始增大,为此公司员工数量也在陆续增加,目前已经增至17人。
据这家公司的一位经理介绍,珲春市对俄贸易受3年疫情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从今年年初开始,对俄贸易更加趋于火热。之前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主要是服装、鞋帽、日用品等为代表的轻工业品为主,现在从客户的反馈来看,通过珲春口岸出口到俄罗斯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很多客户都在寻找对俄出口的新商机。
“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今年对俄贸易货运代理业务量还要增加,员工数量继续增加将是大概率事件。”这位经理说。
珲春大宗商品服务平台有限公司与珲春凯立国际贸易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身处不同领域。该公司成立于2021年,现阶段主要从事俄罗斯煤炭进口业务,2022年通过珲春铁路口岸进口煤炭130万吨。
“我们是吉林省工信厅指定的保供单位,从俄罗斯进口的动力煤优先供给吉林省内发电企业,对于电煤供应起到重要保障作用。”珲春大宗商品服务平台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基于对俄贸易发展前景的看好,珲春大宗商品服务平台有限公司正在筹划开辟一些对俄贸易新领域。”
数据显示,2022年,吉林省对俄罗斯煤炭进口552万吨,同比增长15%;对俄罗斯出口整车8000余辆,同比增长306%;对俄罗斯进口海产品16.2万吨,同比增长30%。液化气、大豆、光电产品、医药产品等成为吉林省对俄罗斯贸易的新增长点。
“珲春市对俄贸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即便在3年疫情期间也没有出现滑坡。”珲春市商务局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据珲春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梁静涛介绍,俄方对中国货物的需求量明显上升,珲春口岸2022年进出口总量实现了双位数增长。
整车出口不断刷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