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探索符合国情的知产证券化模式
时间:2023-04-18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相关部门应以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产为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并在时机成熟后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证券交易平台。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然成为知识产权大国。

知识产权不仅关乎法律,更关乎产业发展。人们寄希望于知识产权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真金白银”,但横亘眼前的“达尔文之海”如何成功跨越是个难题。知识产权如何流转发挥创新作用?作为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产的重要方式,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面临的估值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马一德。在马一德看来,知识产权不仅要保护,更要面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撑。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被各国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盘活知识产权存量的方式之一。马一德建议,相关部门应以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产为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并在时机成熟后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证券交易平台。尤其需要关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的发展。

为知识产权提供全方位支撑《21世纪》:之前您有提到过,知识产权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产业问题。如何理解产业二字?

马一德:谈知识产权是产业问题,是为了突出知识产权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科技创新的目标在于驱动发展,但从技术供给到商业化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达尔文之海”,知识产权是创新成果的法律保障,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科技的商业化、产业化,本质上是知识产权的商业化、产业化,是将知识产权与资本链接、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因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能仅仅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单一维度,而是面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方位提供支撑,使知识产权能够真正服务于产业创新、支撑经济发展。

《21世纪》:相关顶层设计提到,我们要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您也曾提及知识产权要做到质、效同步提升。具体来看,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马一德: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新旧动能的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宏观背景下,知识产权行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过去那些不计后果“跑马圈地”的做法已失去了时代价值,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为实现此目标,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专利审查、商标审查和版权登记等制度,避免企业将知识产权作为不当获利的工具。例如,严格把好专利授权关,对那些“边角料”的创新,甚至是“伪造的”创新,不仅不应给予授权,必要时还应追究法律责任。对于商标恶意注册,除了加强打击力度外,更要注意在商标保护机制中把商标价值的评估与商标的实际使用状况紧密结合。对于从未使用过的商标,即便是合法注册所得,也不应给予高额赔偿,而应当慎赔甚至不赔。通过赔偿制度的合理运用,从根源上打消恶意注册人不劳而获的念头。

《21世纪》:知识产权是一项财产性权利,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在当今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知识产权的利益应该如何做到平衡?

马一德:利益平衡关键要依靠知识产权法治,要在不同层面把好关。首先,在立法层面,应当保持立法的透明度、民主性,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各方利益都得到充分的表达;其次,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保障创新者权益是主要目标,同时,也要避免这种权利被滥用的风险,包括完善知识产权诉讼权利行使机制、程序规则,在法律适用中,要妥善适用知识产权制度内部的权利限制和例外规则,以及外部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机制。

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产《21世纪》:根据WIPO2022年底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显示,2021年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接近全球专利申请量的一半。中国拥有如此庞大的专利存量,在您看来,如何盘活专利存量?

马一德: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从一无所有跃升为全球知识产权大国,但如何激活这一超大规模的知识产权存量资产,使之切实转化为人民财富和先进生产力,已经成为新的挑战。需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商业运营,其中,知识产权证券化是被各国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方式。

建议相关部门以盘活我国知识产权存量资产为目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模式是知识产权所有者将其未来一段时间的知识产权许可使用权转让给发行机构,发行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之后向投资者发行,作为许可使用费支付给知识产权人,关于具体模式不同行业有所差别,也不好一刀切确定统一的模式,这方面主要靠产业界和金融界专家形成合力,其中,关键政府要做好牵线搭桥的引导作用,推动各方面资源集聚和有效匹配,提供服务支撑,争取在时机成熟后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证券交易平台。

《21世纪》:知识产权证券化有助于解决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据您了解,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