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连续小幅降准反映了货币政策"试错"的过程
时间:2023-04-06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美联储激进加息过程中,硅谷银行、瑞士信贷等先后遭遇流动性危机,并引发金融市场恐慌,目前仍未完全平息。受近期美国银行接连关闭影响,欧洲股市持续动荡,银行业不断承压,德意志银行成为市场眼中又一个风险点。在国际金融风险凸显的情况下,我国央行适时降准,对增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具有积极意义。与前两次降准类似的是,此次央行降准的幅度也比较小,为0.25个百分点,这反映了货币政策“试错”的过程。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试错”呢?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决策不仅仅是被动地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而且也需要主动试探市场反应,相机抉择。长期以来,就有关于货币政策应遵循单一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的争论。“单一规则”倡导货币政策操作应按规则进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增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但现实中货币政策往往面临更多约束。而相机抉择灵活度较高,更能适应复杂和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实践证明,货币政策遵循“单一规则”是很难实施的。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联储试图以货币供应量为单一规则执行货币政策,导致利率大幅波动,其后由于金融创新等一系列市场变化,美联储不得不放弃这一目标。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挑战了美联储以泰勒规则为主导的货币政策规则。随着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升至较高水平,美联储给出的货币政策前瞻性指引越来越呈现出相机抉择的特征。

货币政策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的。

一、“单一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

关于货币政策应按照单一规则进行还是相机抉择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各有利弊。“相机抉择”在经济繁荣时期减少货币供应,以免经济增长过热;在经济衰退时期增加货币供给,以增加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其灵活性高,但缺乏预期管理、政策时滞难以把握,且政策施行的主观任意性可能挑战货币纪律,不利于币值稳定和维护货币当局信誉。“单一规则”虽然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可信度,但存在规则不适应于现实约束的问题,因为市场往往变化莫测,充满着不确定性,货币当局很难准确预测未来经济金融运行及其变化。如果货币政策的施行拘泥于规则,央行就失去了应对经济危机和调控经济的能力,但如果不遵循规则,央行又会失去公众的信任。

从理论上看,凯恩斯的理论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具有明显的相机抉择特征。其政策主张是,当经济遭受不可预见的外来冲击时,货币当局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及时应对,可以维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但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则认为,长期内货币是中性的。由于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很难把握,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对经济造成新的冲击。货币供给应按一个固定比率增长。20世纪90年代,泰勒提出了基于产出缺口和通胀率的货币政策规则,即“泰勒法则”,认为名义利率的调整要与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紧密相连。无论是弗里德曼提出的以货币供给量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操作方式,还是泰勒规则,都是货币政策单一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实践中,尽管相机抉择屡屡受到挑战,但大多数国家仍然以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为主。且不论货币中性论本身仍存在颇多争议,货币政策往往是着眼于中短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机抉择较能满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约束条件,尤其是在信息费用高、不确定性大的情况下,能够为政策预留更多及时调整、甚至“试错”的空间。

二、货币政策为什么需要“试错”?

与财政政策可以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不同,货币政策一般是间接发挥作用的,需要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配合,其实施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受市场反馈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往往是非对称的。一般而言,紧缩的货币政策更容易对经济产生影响,而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要通过流动性宽松鼓励信贷扩张时,商业银行往往“惜贷”,央行宽松性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过程就会受阻,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则大量增加(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商业银行超准率异乎寻常的大幅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比财政政策复杂,传导途径一般较长,并不是中央银行都能完全掌控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货币政策的“时滞”很难准确把握。美联储前主席马丁曾言,美联储的任务只有一个,即“在宴会刚开始时,撤掉大酒杯”。众所周知,货币政策从实施到影响经济存在一定时滞,但时滞究竟多长,往往是不确定的。例如,通过加息应对经济过热时,政策时滞可能带来过度紧缩的问题;反之,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及时退出,也可能使通胀失控,或导致资产价格飙升、影响金融稳定。央行以“有形之手”操控货币政策,其决策面临着信息有限的制约。在经济变动时期,中央银行更是很难把握宽松或紧缩的度。目前美联储加息进程应持续到何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很难说美联储这一轮激进加息不存在过度紧缩的风险。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工商贷款标准持续提高(即银行贷款意愿在下降),而贷款需求则迅速回落。两者的背离越明显,经济衰退风险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试错”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多来自市场的反馈。

在不确定性较大时,货币政策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现实中,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