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文局张金庭:GPT与数字人带来了伦理与科技能力问题
时间:2023-04-01 00:00:00来自:永州新闻网字号:T  T

2023年首届新兴国家影像传媒文化论坛的首场活动“跨文化交流”主题论坛,于3月31日下午在中国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红光印象C1会场举办。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当前格局下的跨文化传播现状、机遇、挑战与对策。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全球化进程显著放缓的情况下,新兴国家更应该团结一致,共面挑战。

多元声音,文明互鉴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在讲话时提到,当下正处于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GPT、智能翻译、数字人等科技的发展,都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以前有很多的语言壁垒,现在通过机器就可以互相交流,但与此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挑战。比如说伦理的问题、科技能力的问题。

张金庭认为,越是这样,越要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让多元声音更好地传播。他同时提出,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在于三点:文明间相互尊重;寻找人类共同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创新发展,拓展渠道。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张金庭

在圆桌论坛环节,菲律宾亚典耀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梁广寒从传播学视角对跨文化传播主体、传播效果、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解读。她认为,跨文化传播首先需要了解主体,倾听不同的声音,明确传播的目标,以能够被理解的话语和年轻人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双向沟通。

菲律宾亚典耀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梁广寒

宏微兼济,求同存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跨文化交流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国家层面大而泛之的理论,也是由个体间的文化体验构成的。在主题演讲环节,多位嘉宾分别结合自身经历、案例与理论讲述了不同文化下的碰撞与交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认为,跨文化交流首先要强调共同性而非差异。文明的特殊性是彼此交流连接的基础,但共同性中蕴含着维系和平的力量,因此,文化之间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融合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

德国B?ll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0liverRadtke也强调:传播不是预设我对你错的立场,传播所需要的是倾听与尊重。

他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上,民间的话语权跟官方的话语权同样重要,非政府机构也可以发挥促进民间交流的重要作用。

德国B?ll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0liverRadtke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也表示,跨文化交流需要创造多元化空间来表达交流,让彼此“知道我想什么,你想什么,相互之间看到了什么,然后自己会相互产生信任”。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

多维叙事,共促发展

跨文化交流是文明间碰撞,既要能够让更多人看到、看懂,促进理解交融,又要坚守自身的底蕴。

政治学者SamuelHuntington认为,文明是最大的“我们”,人们可以在其中感到心灵安适,因为它能够将我们与“他们”区分开。锚定具有共情的母题、寻求中外文化的共同经验,能够打破异质文化的交流壁垒,提升国际传播的感召力。

纪录片导演范立欣认为,影像是个极佳的集体记忆载体,能够将文化传递出去。尽管国际传播格局充满挑战,但是依然有像《归途列车》这样跨越种族与国家,具有人类共同体情怀的故事在维系社会情感连接,以人文叙事的方式让一个小小的中国农民工的故事,走入了全世界的媒体的视野里。

民建广东省委信息委副主任、深圳市文化创意行业协会秘书长陈鹤平提出,我们需要更多的产品和精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产品的成长基因,进而让世界人民爱上中国文化。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