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提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任务以来,相关改革正持续深化。
日前,川渝两地共同印发《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提出要发挥万州、达州、开州(以下简称“万达开地区”)川渝东出北上门户优势,推动万达开地区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促进省际交界地区统筹发展,引领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
实际上,除成渝地区外,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亦在“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探索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
“从实践意义看,推动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必然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区域与城市经济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蔡之兵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横向空间布局已经基本完成,目前已经进入到需要纵向推动各项战略取得更高水平、更具有实质性成果的发展阶段,探索行政区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发展路径,将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一个阶段面临的重要挑战。
深化区域协作
多位专家认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由于我国独特的发展体制,如何处理好政府即行政区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根本前提。可见探索行政区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发展路径,将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一个阶段面临的重要挑战。”蔡之兵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横向布局阶段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纵向突破阶段,需要更有力的举措来突破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相较传统的跨区域产业协作,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区域协作方面明显向前迈了一大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叶振宇指出,传统的跨区域产业协作多是基于单一园区或项目,如不同行政区就某一产业项目协作约定合作方式与收益分配比例等,在深化区域协作方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力度相较此前有明显加强。
除实践意义上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外,蔡之兵还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必然以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为前提,因此相关改革是从理论层面回答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难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必然指向。
“从理论意义看,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必然要求。”蔡之兵表示,在我国发展体制下,政府与市场两者始终缺一不可,因此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结构都会直接影响发展质量和效率,而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本质就是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最佳耦合点”。
统筹省际交界地区发展
实际上,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就已对成渝地区提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任务。多位专家认为,相关改革率先在成渝地区展开,与其典型的“双子城”以及较不均衡的地区发展格局不无关系。
“成渝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典型‘双子城’,双方历史相融、地理邻近、地缘相依、人文相亲,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蔡之兵表示,当前我国六大区域战略中,成渝地区是唯一一个仅有两个核心主体参与并主导的区域战略,双方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经验举措,对其他城市具有较强参考价值。
“相较长三角等地,成渝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较突出,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抱团取暖,统筹地区资源以提升地区发展竞争力,共同做好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同时在成渝地区率先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还有助于激发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叶振宇则认为,放眼全国各地,省际交界地区都是地区分割较为明显、行政壁垒较强的地区,成渝地区因其发展条件,相关问题更为突出,因此需要率先进行相关改革探索。
“省际交界是行政区域分割经济区域现象最为明显的地区,也是行政区域之间发展制度差异最明显的地区。”蔡之兵认为,在省际交界地区加快实施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具有紧迫性,同时更易于观察相关改革的进程,具有更强的操作价值。
省际交界区确为成渝地区开展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主要“试验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相关改革探索主要是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及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地率先开展。
为推动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此次川渝也提出,要以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引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区域市场壁垒,立足生态保护、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