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算法革命轰轰烈烈,数字时代迎面而来。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形成了普遍共识:传统工厂必须因时而变,启动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人们对未来工厂既充满憧憬,又心怀疑虑。为了探索社会产业经济发展的未来、平复人们躁动的情绪,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著书立说分析和规划未来工厂的模样。由何丹主编、徐鑫主笔的《中国基本盘:未来工厂》一书,不仅与同类书籍一样注重史实、数据和科学逻辑,而且还能从经济学思想的角度来解读实体经济、未来工厂的发展走向和因应措施。
未来工厂的模样
未来工厂的概念在很多人心中无疑是笼统、模糊的,大都是“无人”“自动”“高效”“优质”等抽象词汇的汇总。本书将“未来工厂”的概念聚焦在“数字时代”这个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数字时代的数字技术、算法革命是传统企业所欠缺的,却是未来工厂的标配。这既是未来工厂与传统企业的区别,也是将传统企业改造成未来工厂的正确思路。虽然作者在书中没有给“未来工厂”下直接的定义,但是如果人们看了该书第一部分《未来的生产》的四章内容,就会对“未来工厂”的概念有所领会。
作者在书中使用“在线”“看见”“规模”“融合”等四个关键词来描述未来工厂的具体特征,以此说明传统企业应该如何向未来工厂转变。就这个转变而言,其实质就是数字时代传统工业生产流程“被提升、被颠覆和被重组”的数字化改造、转型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在本书中,“在线”意味着脱离了隔绝状态,这是数字时代的根本特点。当工厂走向在线后,机器设备及至管理机器设备的软件都被连通起来。
“看见”是工业生产智能化的第一步,意味着工业开始有了视觉功能,联通和智能化的决策由此成为可能。作者在书中以三一重工所属的“灯塔工厂”(“灯塔工厂”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为例,作为对人工依赖度逐渐降低的智能工厂,机器视觉是其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厂的各个角落里安装着工业摄像头和其他物联网设备,成为智能工厂大脑决策的“毛细血管”和获取信息的“触手”。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大规模的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了工厂的生产一线,生产线上从钢板到零部件都实现无人化生产;智能车间里四处密布的“数据点位”,使具备工业视觉能力的设备可以从焊接到分拣、喷涂、运输、调试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工作。
“规模”是将广大中小企业通过数字技术的整合,实现分布式制造,由此将庞大的订单化整为零,实现碎片化订单的大规模、低成本生产。这意味着,即使是小订单和小生产能力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实现了多对多的供应。比如,服装行业通过借助数字技术的分布式制造和多对多供应,使服装行业订单规模、多款式快速上新和成本三者不能兼得的情况出现改观,大规模定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有利于解决严重困扰中国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
“融合”是指消费端需求与生产端生产计划的融合。这是利用数字技术让消费者从生产流程的末端转变为生产流程的起点,生产和消费的分界线将因此消失。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点就是通过数字技术来精准捕捉消费者的意愿、需求和偏好。作者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需求侧推动的供给革命”。
拓展理论思路宽度
目前介绍工厂数字化转型乃至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的书籍大多注重史实、数据和科学逻辑。本书在此基础上,还用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帮助读者拓展对工厂数字化、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及更宏观的数字经济的认识。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出,人类的生产方式接入数字世界后,意味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的技术让从前静默且相互隔离的生产制造过程结束了孤立状态,走向了互联互通。这就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提纲挈领地指出数字经济的本质以及与传统经济的联系。
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个要点,从这点出发继续引申、展开,对数字经济的宏观框架和数字经济“辖下”的产业数字化作了细致介绍。又如,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一般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而作者却提出,近乎非物质的数据正在变成工厂里的生产资料;近乎抽象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是一种新的工具、新的生产资料。作者的这一提法,将生产资料定义的外延所涵盖的具体物质范畴做了拓展,虽然细微但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思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本书的作者非常关注新技术浪潮下中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因为关注未来的生产就是关注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总体来说,作者认为中国的工厂已处于数字技术应用的最前沿。在2016年,麦肯锡就中、德、美、日四国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态度和热情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制造商对工业4.0、智能制造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比美、日、德企业更为乐观。时隔4年后,中国数字经济的整体规模非常可观。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达5.4万亿美元。截至2021年3月20日,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新一期“灯塔工厂”名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