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 不单是"产学研"相结合
时间:2023-04-03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4月2日,第二届中国产业链创新发展峰会在深圳召开,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大响带来《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与决策》的分享。

在谈到产业链、创新链的新特点时,刘大响表示,产业应用与创新技术已越来越紧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制造业正形成从基础理论创新到产品生产创新的全产业链,使得产业发展的每一过程都与创新紧密地相结合。

最典型的例子是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电池技术快速升级迭代,新能源汽车正在强势挤压传统燃油汽车产业的生存空间,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传统燃油汽车突然就“不香”了,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甚至在重塑汽车产业。

其次,数字化及技术集成要求越来越高,数字化及技术集成带动产业生产由低端向高端迈进,促进创新密度提高,并与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结,甚至冲击和影响制造业产业形态。

例如近期热点ChatGPT-4,其新一代AI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一个不仅能理解文字,还能读懂并理解照片的人工智能,其编写代码的能力再度提升21%,甚至学会了和人类一样可以思考,有网友直呼“AI进化的速度已经超过了我们的适应能力”,这些对于先进制造业发展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刘大响研究发现,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存在三大联系。第一,产业链是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集合。创新链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双链”融合充分体现了创新主体与生产主体的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原始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的融合。

第二,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之源。创新链是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产业链依托创新链快速发展和升级。

第三,产业链带动创新成果工程化和落地应用。产业链是创新链落地生根的载体,同时也会对创新链发展提出新的需求,进而推动创新链的升级换代。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也正因上述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深度融合便具有其重要意义。刘大响提出,增强产业链安全性和韧性,确保“不掉链子”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核心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前瞻布局,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针对产业链的断点、痛点、难点、堵点进行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其次,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创新链对产业链具有驱动作用,产业链对创新链具有引领作用“双链”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具有自主可控性、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科技成果转化还略有不足当前,从国际形势看,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大国博弈的增加,由此带来的产品断供和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现“卡脖子”现象,冲击着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从国内‘双链’融合情况来看,我国目前还存在不少挑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刘大响说到。

在会上,刘大响分析了当前产业链与创新深度融合面临的主要挑战。

其中,他谈到中国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其中一个原因是来部分产业或单位“重应用、轻基础”,有些甚至想跳过基础研究、基础制造,直接进入“智能”制造领域。

与此同时,科研投入的力度还不足、高端科研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导致产业技术处于较低水平,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待增强。

其次,刘大响谈到,科技资源配置还存在相对分散、科研设施重复建设、单位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现象,个别领域还存在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根源在于科技创新制度,以及各创新主体之间协作还存在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

不仅于此,刘大响提及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的问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双链”融合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还略有不足,不少基础性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难以落地转化,更难以产业化、市场化,导致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在会上,刘大响也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言献策。他认为,推动制造业“双链”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明确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意义,把握趋势变化,更需要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找准“双链”深度融合的关节点、联结点和发力点,要在关键处落子布局。

其次是防止“脱节断链”问题,强化系统集成。他谈到,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进行顶层谋划和科学部署:产业链则是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上下游配套的链条。不论是创新链还是产业链,都不是单一的活动,而是一系列环节的集合和联动。因此,促进“双链”融合,需要特别注重系统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加强研究和顶层规划,选准赛道、找准目标、实现赶超。

刘大响认为,破解“孤岛效应”难题,需要强化协同创新。各界要注重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填平“孤岛”,真正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互动、互促、互融,使创新迭代有动力、产业升级有支撑,促进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要强调以人才为核心,高度尊重和承认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出台切实政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