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福州的王雪琴,今年91岁,这是她瘫痪失能在家的第二年。
王雪琴的儿媳对《财经》记者表示,原来她独自在家照顾老人很吃力,自从福州有了长护险项目以后,专业护理员每周会来三次,定点给王雪琴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洗澡、剪指甲等护理,每次护理时间为两个半小时。“护理人员在照护上更加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郭强生在《我将前往的远方》中细腻的描绘了如何照顾老年失能的父亲,比如叮嘱新来的印佣,喂餐时“还是要给他一双筷子,即使他不用。不能用汤匙喂,汤匙让他觉得等同失能。我监督着,看着印佣慢慢练习用筷子,一口菜,一口饭,而不是饭和菜都放在汤匙里,一股脑全塞进父亲的嘴巴。”此类细节暗流涌动,关乎如何在逆境中保住其父亲的尊严。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在如今小型化家庭背景下,养老压力凸显,失能老人家庭亟需社保“第六险”长护险制度兜底。
2016年6月,中国第一批长护险制度试点正式启动,在两个省和15个城市试点;2020年9月,长护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14个城市。据国家医保局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长护险制度试点6年多以来,覆盖49个城市、1.45亿人口,累计有172万人能享受到长护险待遇。
2022年年末,银保监会拟启动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责任转换试点,旨在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和保障,此举将寿险和长护险账户打通,亦被业界认为是长护险发展的新机遇。
两会期间,长护险也成为保险业内外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案、议案提及的的高频词,其中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护险制度、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扩大试点范围、给予合理的待遇支付等是关注焦点。
从目前长护险经营现状来看,仍面临筹资、支付两端难题。但与此同时,以长护险作为切口,其撬动的养老护理等市场需求巨大,正在打通上下游相关产业链。
长护险的创新试点正在铺开。据《财经》记者获悉,目前部分护理机构正在探索老人养老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在长护险服务基础上,不断地观察、研究、挖掘市场客户需求,同时正在不同城市进行小范围内试点尝试。亦有保险公司高层指出,未来老人居家护理等内容,是保险公司重要发力方向,目前公司正在开发和完善创新护理保险等。
需求蓝海、创新正铺开
全国老龄委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超过4200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比例的16.6%。据北京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超过7700万,他们要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迎来老年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失能失智老年人将相应大幅增多,家庭、社会都面临较重的长期照护压力。
另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长护险制度试点6年多以来,覆盖49个城市、1.45亿人口,累计有172万人能享受到长护险待遇。
不过,能享受到长护险待遇的老人和目前全国失能老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商业护理保险发展机遇——中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研究》报告显示,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趋势性变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预计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将在2030年达到3.1万亿元,并在2040年达到6.6万亿元,约相当于当前水平的5倍。在基准假设下,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缺口将在2030年和2040年分别达到1.9万亿元和3.8万亿元。
据泰康养老机构长护险经营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长护险现在主要针对重度失能人员提供护理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并不一定能满足失能人员的个性化要求,比如服务时长不足、服务项目有限,这就会涉及到服务的外延化需求,如家政服务、家庭医生问诊、装修(对失能人员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护理用具购买或租赁,这些也是配套产业的市场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正在探路居家养老领域的部分头部险企,似乎嗅到了长护险所带来的商业机遇。一位保险业精算师对《财经》记者表示,在长护险照护老人市场下,目前部分保险公司抓住了客户更希望依托居家养老心理,推出了一系列居家养老服务,比如对老年人的居家进行适老化改造、安装检测仪器、提供一系列上门就医问诊,洗菜、做饭、清洁护理服务等。
同方全球人寿副总经理彭勃对《财经》记者表示,未来在养老领域,老人的居家护理、看护等内容,是保险公司重要的发力方向,目前公司正在开发和完善创新护理保险。
据一位护理机构合伙人对《财经》记者坦言,目前正在探索老人养老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同时在长护险服务基础上,不断地观察、研究、挖掘市场客户需求,目前自费养老市场已经开闸。现在“60后”老人与“50后”、“40后”的消费理念迥然不同,这些“60后”老人此前更愿意消费在旅游、保健等方面,但到了65岁以后,若突发某种疾病入院或者生活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会更有意愿自费购买护理等服务。
同时其指出,“60后”这一代老人更愿意为灵活多样的自费养老护理产品买单。“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同时正在不同城市小范围内进行尝试。”
对于未来长护险所激发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