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财税政策多举措合力支持中小微企业"拼经济"
时间:2023-03-10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网字号:T  T

“恢复和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我们当前经济复苏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平均每天新设企业2.38万户,中小微企业数量超5200万户。它们广泛分布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中,遍布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纳就业人数超过4亿人。

中小微企业对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痛点难点,例如老生常谈的融资难融资贵、获取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能力不足、保障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数字化转型不敢不会,加之近年超预期因素冲击等。

增强信心,让政策发挥效用

3月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等内容。

“强信心,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过自己的‘心理关’。”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和民建、工商联代表团的重要讲话,既从行动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更深层次上看,是为民营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我们,党和人民始终站在民营经济的身边,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只管奔跑,国家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这是最重要的外部信心。

据了解,《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近日发布最新报告,在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小微企业群体信心显著回暖,84%的经营者表示对今年生意复苏有信心。

江浩然进一步指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活力,擅创新,一定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自己所长,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做精做专,掌握一技之长,夯实主营业务;遇到时代机遇则要善于把握,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与此同时,由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受限于规模和抵抗风险能力,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让企业在“阳光下”成长。

谈到相关支持政策,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强调:“让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真正发挥效用。”为此,他建议国家制定“一站式”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将原有的各项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和服务加以整合,形成“易得、易解、易用”的政策体系。

多年来始终聚焦“中小微企业”的杨成长解释道,疫情三年,为落实中央要求的“六稳”“六保”要求,各级政府推出了众多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短期和长期的,数量比较多。但是,一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与政策出台时的设想有差别,很多中小微企业并不知道这些扶持政策,有的企业即使知道了之后,在实际申请、操作的过程中,政策设置特别复杂、流程特别长、限制条款特别多等,让不少中小微企业望而却步。

因此,杨成长建议,把这些政策整合好,让中小微企业便于操作,才能让好政策能够发挥效用。比如,中小微企业只要去一个地方就能了解所有相关的法规,并能在线申请完成相关的审批流程。

“应注重财税支持政策与金融、科技等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为‘专精特新’企业解决用工难、融资难、经营成本高等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等隐性成本。”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对本报记者指出。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巩富文在《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提案中也提到,必须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

活血化淤,保卫企业现金流

“三年疫情期间,一些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导致出现了现金流问题,也使得他们原有的贷款很难继续。”杨成长指出,“恢复和发展中小微企业,是我们当前经济复苏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认为,在当前全国上下全力拼经济的关键时刻,企业急需活血化瘀、恢复元气。资金不仅能让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有时候还是企业的救命稻草。当前金融体系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存在紧缩趋势,不利于经济的全面恢复。

“面对国内外各种复杂环境,实体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急需金融大力支持。”巩富文建议,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总量。比如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推动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构建均衡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多元化、差异化融资需求。

实际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长期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融资是中小微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022年,金融管理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小微企业“输血补气”。相关政策强调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供给,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量增、面扩、价降。

“从资金端看,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现金流紧张、资金成本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