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指出,经过艰苦努力,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已出现明显向好,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向上,我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动力。今年政府工作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报告既充分肯定成绩,又理性分析当前严峻形势,对下一步政府工作提出了积极合理的政策建议,其中有十大看点值得关注。
1.经济增长目标积极又审慎
经济增长目标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定得偏高可能会出现难以完成的风险,定得偏低又会失去激励的作用。报告提出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目标5.0%左右,充分考量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和统筹兼顾了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目标,既积极又审慎,有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
首先,当前外部政治环境复杂,经济形势严峻,发达经济体面临衰退风险,外需持续疲软对我国出口可能造成较大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年疫情冲击后走向繁荣,但经济恢复到疫前水平仍需时日,因此短期内实现较快增长难度不小。
其次,经济目标的设定还要考虑与潜在增长水平相契合。疫情暴发打破了正常的经济增长节奏。2023年增长将逐步回到原增长轨道中,5.0%与潜在增长水平相适应,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持。
再次,目标平滑去年出现的低基数。在疫情冲击下2022年经济增长仅为3%,较低基数下2023年经济增速理应会有较大回升。但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似乎出现2021年8%以上的高增长可能性并不大。且较为合理的增长水平有助于以后若干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再其次是出于对顺利实现2035年“双番”远景目标的考虑。据测算,当前至2035年的GDP年均增速需要达到4.8%以上才能实现“双番”目标。考虑到经济增速具有逐年递减的规律,“十四五”作为远景目标的头五年,GDP平均增速需要至少达到5%以上。由于2022年经济增长显著放缓,三年平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9%左右,这就要求2023年经济增速尽可能高一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2022年由疫情冲击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2023年经济增长5.0%左右可使两年平均增速达到4.0%左右,较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有所提高。
最后是以全国各地增长目标为重要参考基础。全国31个省份设定的平均增速为5.5%左右,在此基础上将全国经济增速目标设置在5%左右显得较为审慎。
综上所述,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在5.0%左右,是既从现实出发,又具有积极引领经济工作的考量。但要完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宏观政策仍然需要加大实施力度、财政政策更为积极、货币政策稳健偏松、扩内需政策扎实推进和稳外贸政策有效落实。
2.宏观政策突出扩张性连续性针对性统筹性
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稳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今年仍然需要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赤字率安排3.0%,较去年上升0.2个百分点。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将适度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可能接近或超过28万亿元;将进一步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将明显增加对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民生等重点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
报告提出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虽然疫情逐步褪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有不少困难,重点领域仍需财政支持。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将进一步优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落实落细现有减税降费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仍将延续,今年退税规模可能略低于去年2.46万亿元的实际水平,但较往年仍然较高。减征新能源车辆购置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部分行业和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减免部分企业所得税、科技企业孵化器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揽子政策仍可能延续,将充分发挥减负纾困的效果,全国税负水平可能仍然维持在15%左右。
报告提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3.8万亿元。去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超过4万亿元,支持约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有效发挥了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作用。根据各省份报送的名单,今年全国将有超过4万个重点项目,年内投资预计超过11万亿元,需要进一步扩大地方专项债规模支持项目有效落地。今年专项债在支持现有11个领域的基础上,将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在政府投资力度不减的同时,也将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报告强调要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去年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今年将继续加强重点民生支出保障,支持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整治等领域,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同时将进一步扩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今年可能会超过10万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好各项政策,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报告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