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宏观经济总基调: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是重要抓手。
《报告》传递积极信号:
1、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赤字率拟安排3%,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等。
2、货币: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2023年将维持适度宽松,发力点在扩大内需、实体经济、防风险等;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3、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新能源汽车、家电等),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4、投资:加大资金支持投资力度,“十四五”重大工程,城市更新,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5、产业:新基建、新能源是重要增长点;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数字经济,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平台经济发展,提升监管水平。
6、房地产:部分城市小阳春可期,新模式待破题。
7、市场主体: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权益,鼓励发展壮大,改善营商环境,真招实策。
8、民生和社会事业:稳就业,保供稳价;完善生育支持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等。
1总基调: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GDP目标5%左右
《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3.0%;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全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5.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
2023年GDP目标设置在5%左右,是综合考虑经济基本面所设置的较好达成的增速水平:
一是经济活动放开后内生动能加快修复。2023年是经济复苏之年,产需回暖,商品和服务消费逐步恢复、基建发力、房地产销售边际改善、社融回升。2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分别为52.6%和56.3%,开年持续景气扩张。
二是现代化产业建设激发新经济动能。2023年是贯彻二十大战略开局之年,《报告》将“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摆在重要位置。新基建、新能源、核心技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是关键词。
三是经济仍然面临挑战,风险仍需防范和化解。出口有下行压力、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就业结构性问题突出,房地产、债务等风险。扩大内需相关政策或持续落地,巩固经济复苏态势。
《报告》提出,“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不少困难,稳就业任务艰巨,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发展仍有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
总结来说,2023宏观经济总基调:全力拼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是重要抓手;“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经济高质量转型仍需要一定经济增速,中国新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在5%左右,德日韩的中速增长期为10-20年、平均增速为4.5%,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以时间换空间。未来宏观政策长短结合,短期稳增长,长期挖掘潜在动能,激发民营经济和市场主体活力,最终靠推动新一轮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
我们近期发布文章《否极泰来》《当务之急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是该全力拼经济了》《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性的态度,推动社会进步,做有温度、有情怀、有专业的研究。
2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提高赤字率与专项债规模
《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2023年财政更为积极,兼顾发展和安全、稳经济与财政可持续等多重目标。
加力体现在:一是提高赤字率,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赤字率提高为3.0%,较2022年提升0.2个百分点;对应赤字规模为3.8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5100亿元。二是在准财政工具上,上调专项债规模,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3.8万亿,较去年增加1500亿元。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为21900亿元,是2022年专项债限额的60%,创历史新高,说明财政节奏前置,更快推动实物工作量的形成。三是加大地方转移支付,推动资金直达地方。《报告》在指出当前的问题之一是“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做好基层‘三保工作’则表明需要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有利于资金直达居民和企业。
在“提效”上,一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增强纾困企业的针对性。《报告》提出,“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