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经济预期发展目标,其中GDP增长5%左右,新增城镇就业1200万人左右。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2023年宏观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左右,地方专项债增加至3.8万亿元等。
如何看待2023年经济目标的设定?今年减税降费政策如何优化完善?扩大国内需求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看待2023年财政收入形势?当前风险防范的重点在哪?如何完善生育支持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政策?如何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5%左右增长目标是务实稳妥的《21世纪》:怎么看待今年经济增长5%左右目标的设定?
刘尚希:有些观点认为5%的预期增长目标偏低。的确,去年经济增长3%,基数偏低。但是,今年外需面临的不确定性比以往大得多,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全球大变局在加速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去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对我国供给造成冲击。当前,内需低迷的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未来要真正扩大消费,政策层面手段不多。因此,5%左右的增长目标是比较务实稳妥的。当前要稳预期提振信心,不能只靠设定较高的增长目标,需要靠具体的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
《21世纪》:今年宏观政策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提升至3%,专项债规模提升至3.8万亿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如何看待这些政策的安排?
刘尚希:为了应对当前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今年宏观政策突出了一个“力”字,力度是加大的,财政政策强调要加力提效,货币政策要求精准有力。从可用资金的角度来看,2022年专项债可用资金中的一部分是从2021年转移过来的,所以2023年专项债名下的实际可用资金可能不及2022年。专项债规模适当提高,既考虑了当前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需要,也考虑了中长期政府债务风险的可控性。
减税降费政策的边际效应在下降《21世纪》:近年来,我国连续出台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五年累计减税5.4万亿元、降费2.8万亿元。如何评价这些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政策效果?今年提出要完善税费优惠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的重点在哪里?
刘尚希:这五年是风高浪急的五年,超预期因素超出想象,像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发。这五年宏观政策的基本逻辑就是,避免大规模的企业破产,避免大规模的失业,以此来实现经济大盘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就是致力于促成这样一个目标。
如果没有这五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可能难以推动稳经济稳就业等目标实现。不过,当前税收占GDP比重降到14.3%,对应着较轻的宏观税负。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企业成本调研来看,部分样本企业所有税收加总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是5%-6%,近些年这个比重在不断下降。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进一步减税降费的空间不大,而且企业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弱,也就是说政策效果在边际递减。
对于今年,由于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并不牢固,对于既有的减税降费政策,该延续的要明确延续期限,临时性举措要转为制度安排的要尽快转,不延续的要说清楚,这样有利于稳定预期。完善减税降费的工作有很多,当前政策重在完善。
后续减税降费可能重点在改革,以此来推进税收制度和社保制度的完善,不能只是从减负的角度来考虑。比如,部分税种的税基可以拓宽,相应地其税率可以下调,这样不至于影响整体收入规模;社保制度也存在类似改革空间,在扩大缴费基数的基础上,部分费率可以适当下调。
《21世纪》:预算报告预计,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7%,要高于经济增长目标,如何看待今年财政收入形势?
刘尚希:财政收入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但是其间的关系并非是线性的。我国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受价格影响较大,比如去年内蒙古、山西等省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就是矿产品、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带动。产业结构不同,其财政收入效果也不同。比如,我国服务业增值税税率要低一些,服务业增长较快对经济拉动明显,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可能不及二产。
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增长6.7%,的确要高于经济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这主要跟去年低基数有关,去年财政收入增速为0.6%,税收收入是负增长,财政收入在较低基数上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推进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21世纪》:今年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要带动全社会投资。疫情三年国内消费整体相对疲弱,政府投资在加大力度,此外去年政策致力于推动增加设备更新改造和制造业投资。当前该如何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重点抓手在哪里?
刘尚希:投资和消费要关联起来看,如果没有消费的扩大,投资的乘数效应相对有限。政府要想发挥公共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需要从投资的乘数效应来综合考虑。
对于政府可以着力的公共投资和消费而言,需要紧扣服务于“人”这个关键。人往哪里流动,基础设施就往哪里布置,医院、学校等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