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挺进新征程,要求我们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这为新赛道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也为地方发展指明了发力方向。时不我待,只有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才能不负时代、赢得未来。
制胜新赛道(一):得新赛道者得未来
新赛道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中也将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赛道,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平稳转型升级,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领未来的新赛道
最近,北京精微高博精密仪器生产研发项目与天津市西青区洽谈对接,企业主营高精尖分析仪器研发、生产、销售。之所以选择西青区,瞅准的正是辖区内人工智能产业园愈发凸显的发展优势。如今,产业园内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智能网联车芯片设计、物联网、汽车电子、高端精密仪器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近年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产业形态日趋多样,产业跨界加速涌现,这为新一轮竞争发展提供了新赛道。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指出,新赛道具有五大典型特征:跨界是其本质特征;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蕴涵海量市场;发展呈现动态性,会通过迭代更新和裂变增长形成主赛道与新赛道;面向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认为,数字化和低碳化是战略性新赛道的两个典型特征。从数字化发展来看,这一趋势正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从低碳产业发展来看,这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
放眼全球,以新赛道为引领,才能发挥好我国市场规模、产业基础和政府组织优势,在新的全球性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进而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形成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新赛道为我国打开了进入国际科技前沿地带和占领未来主导产业制高点的机会窗口,绝对不容错过。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2年7月,上海发布三大新赛道产业行动方案,意在发力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三大产业。新赛道正日益从抽象的概念向着清晰的产业指向迈进。
上海为何选择这三个新赛道?相关专家认为,这是基于三个发展导向:一是具有引领未来的高度;二是具有赋能千行百业的广度;三是具有持续爆发增长的速度。
其实不止上海,各地都在纷纷谋划。着眼未来5年,天津在发布的“十项行动”中提出“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西安印发《2023年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推进方案》,重点支持增材制造、人工智能、数据等产业迅速壮大,并前瞻布局生命健康、脑科学、氢能与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武汉将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各地围绕补链强链延链精准发力,将进一步打开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新空间。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业佳表示,新兴产业具备创新性、带动性和引领性,且普遍处于快速成长期,将释放和带动旺盛的市场需求。
各地的积极布局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其出发点都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落脚点则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已经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
精心筹谋,未来可期
站在新起点,竞逐新赛道。只要精心谋划、扎实推进,新赛道就将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首先,要营造适合新赛道发展的政策、市场环境。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和产业生态是制胜新赛道的基础。王金照建议,引入各领域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社会组织、智库机构参与新赛道生态治理,建立健全参与创新决策、整合资源、政策支持等规则,加快形成符合新赛道发展趋势的多方协同治理框架和体制机制。注重激发及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其在市场机制下充分释放创新潜能。
其次,不急功近利,注重夯实创新根基。部分产业领域大干快上忽视基础受制于人的教训犹在眼前。专家认为,在研发方向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三个环节要同步发力,重视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是在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领域,政府要持续倾斜,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通过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聚焦关键瓶颈,牵引科技能力提升。
再次,人才是核心的优势和资源,要自始至终注重人才培养。要改变重仪器设备等硬件而不重视人才的思维弊端,努力建立健全培养和激励科技人才奋发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