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总部经济呈现爆发式发展态势,平台型企业正发展成为新经济时期总部企业的主要力量。
近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项目历经十年持续建设,已正式进入收官阶段,将于2023年年底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而此前,“阿里巴巴将在新加坡建立全球总部”的谣言曾一度冲上热搜,不久便被阿里巴巴官方辟谣。
人们关注的不只是阿里巴巴,而是总部落户背后给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一方面,人才落户可以增加就业量以及拉动消费,另一方面,企业总部优势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总部经济能够促进所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当前各地都锚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总部经济再成“香饽饽”。近期,杭州、昆明等多地出台总部经济相关政策,以此为抓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差异化竞争已成为各地发展总部经济的共识,云南、杭州、武汉、重庆等地在政策中强调强链补链,并基于自身资源优势,围绕一个或几个产业方向进行总部经济的规划、招引和建设。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下,总部经济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加速融合,总部企业平台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长城战略咨询浙江总监江锡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充分认识并拉长区域长板是区域总部经济实施差异化发展的重点,一般城市可以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选择总部类型。“比如在产业转移条件下,一些城市可以从生产、制造环节入手,对于以数字经济见长的杭州,推动大企业平台化发展并裂变出新业务总部就是一个有效路径。”江锡军表示。
杭州注重强链补链总部经济不是一个新词,一度成为北上广深的发展方向,近些年,随着总部经济红利的持续释放,武汉、南京、成都、杭州、重庆等多个新一线城市及不少二三线城市都相继加入总部企业的争抢行列。尤其是今年一开年,杭州便推出22条总部经济新政,冲击“总部经济一线城市”。
总部经济缘何再度被重视?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总部经济受到多地重视,与其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引进、拉动消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无关系。
“主要原因在于总部经济能引入产业链,有总部的企业有一定规模,在价值链条上往往占据比较关键的位置,引入总部之后,配套产业和人才也会跟过来。”盘和林表示。
从各地相关动作可以看出,在总部经济发挥的各方面作用中,强链补链格外受到重视。
比如杭州在新政策中明确企业申报认定总部企业时应符合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等基本条件,结合杭州产业发展来看,下一步,杭州将会配合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进行总部企业的引育;云南为引进优质总部经济,提出要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关键环节,力争每年引进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广、集群效应大的“链主”企业不少于20家;武汉在总部企业招商引资方面,强调聚焦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遵循“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原则;重庆为打造高能级外资总部经济,主要聚焦重点产业、开放平台和高端资源,吸引外资积极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实际上,随着参与城市的增多,总部经济的定义一再被拓宽,总部企业也加速分层分类、泛化发展。从总部类型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总部企业主要分为全国型、区域型、综合型、功能型、创新型总部等。
在盘和林看来,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将其对城市、企业带来的效益和城市总部运行成本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也需考虑城市周边的产业发展状况,所以各个城市的优缺点各不相同,需要吸引的总部类型、企业类型也各不相同。“比如上海就可以吸引跨国企业总部,而云南应该重视新兴初创企业总部,重庆则吸引大型企业的中西部分支,杭州侧重数字经济企业的总部。”
江锡军进一步指出,在总部企业加快分层分类、泛化发展趋向下,对二三线城市或一些小城市,聚焦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挖掘“区域产业个性”是找到差异化发展总部经济的定位和路径的关键小切口。注重强链补链,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总部企业”的总部经济发展闭环是推动差异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包括武汉光谷、温州眼谷、保定电谷在内的全国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特色产业平台,就是以“小切口”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成链,在此基础上发展总部经济的典型案例。
总部经济与平台经济融合发展吉利“牵手”阿里巴巴联合打造汽车产业数字化新标杆。不久前,杭州平台经济与制造业的两大“巨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能汽车领域展开合作。其中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阿里云与吉利旗下广域铭岛将打造“汽车数字工厂”,探索基于云原生和数据驱动的新制造模式。
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是杭州未来平台经济发力的重点之一,杭州希望通过“链主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产业链企业提供服务,带动传统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吉利也是杭州总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