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省市2022年GDP(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未来增长目标的出炉,我国GDP十强城市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2022年,中国GDP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具体的微妙变化主要是重庆与武汉两座城市的排名提升,其中,武汉市排名晋升至第八位,增速位列十强城市首位;重庆市则凭借2.9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排名上升至第四位,成为我国GDP“第四城”。
经济总量取得较好发展的同时,重庆市对未来经济增长也制定了较高目标,提出2023年GDP增长6%以上,高于2022年5.5%的预期目标,并提出要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对于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重庆市也提出到2027年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
按照2022年2.9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2027年GDP欲摸高4万亿元,重庆市未来5年还需跨过两个“万亿级”台阶。回顾历史,重庆市GDP从1万亿元登上2万亿元台阶用了6年时间,此次提出未来5年要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可见其经济发展的决心与信心。
多位专家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活力持续得到释放,包括重庆在内,多地对未来经济恢复发展有了明显信心与紧迫感,除稳投资、促消费外,各地“拼经济”时愈发关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庆市未来5年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也需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新晋GDP“第四城”
2022年我国GDP十强城市经济总量都已达万亿元以上,若根据经济总量划分,这十强城市主要分为4万亿元、3万亿元、2万亿元以及1万亿元等四个阵营。其中上海、北京为4万亿元阵营,深圳处在3万亿元水平,成都2022年GDP首次突破2万亿元,与重庆、广州、苏州等共同形成2万亿元阵营,武汉、杭州、南京则均在1万亿元以上。
实际上,近年来重庆市GDP已获得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已接近3万亿元。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2年,重庆市GDP已从2.01万亿元增加到2.91万亿元、年均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4176元提高到9066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重庆市近年来经济总量取得较快发展,与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无关系。”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指出,2012年以来,重庆三次产业结构由7.6∶45.8∶46.6转变为6.9∶40.1∶53.0,服务业蓬勃发展,2012~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较2012年提升6.4个百分点,对重庆近年来经济增长贡献颇大。
“近年来重庆市常住人口量增质提,投资消费稳定增长,产业体系与创新动能也在不断发展。”李然还指出,2012~2021年,重庆市常住人口年均增加26.39万人,年均增速0.9%,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为重庆市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5年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
过去5年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重庆市对2023年以及未来5年的经济增长都保持了较大的信心。
对于2023年GDP增长,重庆市制定的预期目标为6%以上,不仅较2022年5.5%左右的预期目标上调0.5%,还表示要争取实现更好的结果。此外,重庆市还提出到2027年,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
回顾历史,重庆市GDP于2011年突破1万亿元,2017年突破2万亿元,从1万亿元跨上2万亿元台阶用时6年;如今仍未登上3万亿元台阶,意味着其再跨一个“万亿级”台阶至少仍需6年时间;未来5年却要直接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可见其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未来5年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速6.6%左右,意味着重庆市未来5年每年的经济增速至少要在6%以上。”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指出,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重庆市经济总量基数还比较低,整体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近年来产业体系、投资消费以及开放等动能调整成效较为显著,因此对相应目标实现有较高的信心。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增长动能调整成效较为显著。”李敬指出,近年来重庆市科技创新动能持续提升,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同时还在推进这两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未来产业成长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都有较高预期。
“除产业因素外,重庆市近年来投资消费动力比较稳定,未来投资促进以及消费恢复与扩大力度都将加大。”李敬还认为,未来重庆市经济增长动能中更重要的还是开放因素,随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持续深入,将对重庆市以及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较大拉动。
“随着人流、物流更加顺畅,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有望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得到有效释放。”李然认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企业预期保持景气,产能利用率保持稳定,同时重庆的新产能正在加速形成,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效果已经显现。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重庆市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以及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等多方面进行了部署,但在提出相关目标之前,首先强调的还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