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各区2022年GDP出炉:天河超6200亿元,花都、白云、从化负增长
时间:2023-02-13 00:00:00来自:界面字号:T  T

截至2月8日,广州市各区2022年GDP成绩均已放榜。

2022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839亿元,同比增长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8.31亿元,增长3.1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909.29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611.4亿元,增长0.97%。

“国内经济依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广州市统计局表示。

整体来看,2022年各区增速都有明显放缓,例如去年增速冠亚军南沙、增城从10%下滑至4%左右。也有三个区出现负增长,分别是白云、花都和从化。

天河区和黄埔区仍以绝对优势拿下冠亚军,GDP分别达到6215.72亿元和4313.76亿元,而第三名的越秀区有点“意难平”,增速仅0.1%,GDP为3650.18亿元。

新老城区的分化进一步体现,“南沙、增城目前处于粗放式增长,可以靠固定投资拉动增速。相比之下,越秀的增长空间则有限。”广州城市形象品牌顾问、城市研究专家孙不熟认为,如果说南沙、增城处于青春期,那么越秀、荔湾则已到中老年阶段。后来追赶者面临基数不足的问题,而老城区也需要应对空心化、新产业不足等挑战。

天河、黄埔:三产和二产“一哥”

天河是全市唯一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的城区。自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总量占比长期保持21%以上。

2022年天河区GDP达6215.72亿元,增长2.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65.81亿元,增长2.6%。

天河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七成左右,也是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金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商贸业、高端专业服务业、现代都市工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4299.04亿元,增长3.7%,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

孙不熟提到,“天河区主要为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多,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运作。例如网络游戏这些产业基本不受疫情影响,甚至有更高的增速。”

1-11月(错月数据),天河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7%,规上软件业营收增长5.4%;游戏产业、应用软件开发等分别增长11.3%、5.5%。

目前,天河集聚了全市70%的持牌金融机构、60%的规上软件业企业、1/3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和70%的人力资源机构。2022年天河新增企业8.25万家和外商投资企业959家,均居全市第一,并引进太平洋保险大湾区总部等重点产业项目152个。

金融业大区同样也是消费大区,天河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79亿元,是全市唯一超2000亿元的城区。

而工业则是天河的弱项,持续低位运行,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5%,制造业产值下降2.7%。

不过,另一个“一哥”则补上了这个短板。

2022年黄埔区GDP为4313.76亿元,同比增长1.5%;规上工业总产值8873.82亿元,同比减少4%,占全市比重达37.8%。

目前,黄埔形成5大千亿级和3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206个“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8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920.8亿元,占全市比重23.1%,投资总额位居全国经开区和全省各区第一。

黄埔在利用外资方面也有相当快的增长。2022年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624.14亿元和193.81亿元,同比增长70.5%和10.9%。

这个工业和投资大区今年也设下更大的目标:GDP增长目标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0亿元,增长25%左右。

南沙、增城增速均超4%

南沙和增城GDP增速分别达到4.2%和4%,拿下增速第一、二名。全年看来,两个区也是在保持上半年增速后进一步提速。

南沙GDP为2252.58亿元。这是继黄埔之后的工业大区,规上工业产值3805.49亿元,居全市第二,增长6.1%。

目前南沙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其中装备制造业2515.35亿元,增长13.6%;汽车制造业1956.99亿元,增长19.3%;化工制造业151.47亿元,下滑12.2%。

相比之下,高技术行业产值224.73亿元,比重不到6%,仍属于“萌芽”阶段。

“黄埔、南沙的制造业比重最大,受疫情冲击也比较小,例如制造业可以封闭式管理职工。”孙不熟认为。

增城则实现生产总值1325.27亿元,增长4%。自2021年超越荔湾后,两区的距离正在拉大。“由于增城本身基数低,因此增速容易拉动,呈现一个超越的趋势。”孙不熟表示。

但不能忽视的是,区域内规上支柱产业整体下滑。除了汽车及零配件增长6.1%,其他摩托车及零配件、纺织和服装、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下滑10.5%、17.7%和8%。

“此前增城转移了很多服装厂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汽车产业和新型显示产业,目前已经初步见效。”但孙不熟也认为,增城应有更好的表现,“面积超过1600平方公里,也有广深高速的区位优势。虽然增速上来了,但从总量来看还是比较差。”

此外,去年增城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的下落,为877.76亿元,增速-17.7%;工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分别是163.26亿元和444.33亿元,增速为8.7%和-34.6%。

实际上,不少城区都出现房地产开发负增长拖累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形,但未公布具体数据。而根据增城,可见房地产开发在固定投资中占了较大份额,其他投资项目加速未能抵过房地产的影响。

不过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