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取得六大实质性成果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4年开始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工作。2019年末,数字人民币开始试点,至今已有三年多时间。虽然国际清算银行等机构报告,国际上有几十家中央银行在研究数字货币,但大多数是观望性质的研究,并不是明确为实施而做的研究,真正进入技术开发层面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对数字货币进行实质性研究并大规模试点,且对国际数字货币发展产生实质影响的主要经济体,只有中国,可谓一骑绝尘。
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试点,不仅时间早,而且规模庞大,还取得了许多实质性成果:
一、设计了独特的双层运营体系;
二、技术开放,鼓励运营机构技术创新。技术上的“赛马”机制,不仅能鼓励创新,同时也可以避免技术路径选择的失误;
三、试点地域广;
四、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丰富,不仅有一般的个人线上支付场景,还尽可能全面地覆盖了纸币支付场景,包括离线支付,更进一步拓宽至对公支付领域;
五、由单纯支付功能,拓展至财务管理和支付合约管理功能。如企业母子钱包及母子钱包间的资金归集管理等,将智能合约运用于预付款管理等;
六、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香港金管局及其他货币当局合作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开启了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的试点。这项试点,创新了国际结算和外汇交易模式,实现了跨境银行间点对点支付结算和外汇交易,不仅可以提高结算和交易效率、降低结算和交易成本,更有可能开辟一条去美元化和去SWIFT化的现实路径。
以上这些成绩,不仅对数字人民币正式发行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未来全球货币制度改革具有引领作用。
数字人民币在显性的个人支付领域的试点应该说已经处于成熟阶段,除了对个别试点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外,开拓新的支付场景,可以留待正式发行后继续探索。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更加复杂和关键的工作,主要包括:探索数字经济条件下能被广泛接受的数字人民币应用方式、制定数字人民币发行和运行管理制度、制度的运行试点等工作。
二、适应数字经济特点,探索平台化应用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
到目前为止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基本上都是基于实现支付目的的试点。也就是说,在任何交易场景、任何交易方式下,像现钞支付一样,可以实现数字人民币的支付。这样的试点,从法偿货币的角度来看实现了目的,但数字人民币只是人民币的一个表现形态,不是人民币的全部,在不同环境或场景下,货币持有人会基于效率、成本及习俗在现钞、数字人民币、银行转账、信用卡、支票、汇票、第三方支付等方式中选择一种支付方式。现在试点成功的支付场景,在今后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分化,有些有可能会逐渐失去市场。因此,新场景的开发,可以等到数字人民币正式发行后,在实践中发现需求,满足需求。
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平台化生存,在这种生存方式下,支付方式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支付动作。消费者希望支付本身能成为一个平台,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支付方便不一定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举例来说,以单纯的支付效率、效益和方便性来讲,目前银联卡云闪付要比第三方支付好。用云闪付,不需要打开APP,手机在POS机前晃一下即可实现支付,比第三方支付更方便、快捷;云闪付绑定的是信用卡或借记卡,信用卡可以免息透支,借记卡有存款利息,效益上也比第三方支付更好。但为什么消费者还是习惯用第三方支付?因为第三方支付的APP本身是一个平台,进入这个平台可以实现许多不同的需求。数字人民币(无论是数字钱包还是APP)存在这样的问题。
实际了解中发现,许多使用过数字人民币的年轻人都觉得数字人民币很方便、很新奇,但他们并不关注数字人民币是M0还是M1,而是关心数字人民币可以干什么,数字人民币的APP或数字钱包有哪些功能。对于数字化生存的现代人来说,在表层应用中,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一样,都是一个APP,使用哪个主要看哪个APP更适合自己。如果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在个人支付领域,这样的支付需求模式可能是未来的主流。如果数字人民币支付场景的开发还只是基于单纯的现钞支付理念,而不能满足这样的平台化支付需求,有可能导致使用需求的不足。
所以,接下来需要针对平台化需求趋势,进一步探索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模式。不过这样的探索可能比前期各种支付场景的探索更难。
一是数字钱包成为平台。数字钱包作为个人拥有物,基本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台。这不仅需要在技术上让客户可以将各类应用按自己的需求下载到自己的数字钱包中,还需要各类应用愿意被接入,就像各类APP应用之于手机。如果各运营机构能开发出这样的钱包,则数字人民币将大受欢迎。
二是数字人民币APP成为平台。这在技术上是可能实现的,但与央行的角色相冲突,央行自身恐怕也没有能力管理和运营这样的平台。另一种办法是和上述数字钱包一样,给客户选择权,客户可以在数字人民币APP上自主建立平台。
三是由运营机构搭建平台。这种方案比较复杂,一个问题是在数字钱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