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否会迎来开门红?
时间:2023-01-0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2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年底疫情防控逐步优化,市场对2023年的经济复苏多了一份期待。我们认为,消费的快速修复和基建投资持续发力将支撑经济迎来开门红。参考海外疫情放开后的消费复苏节奏和中国的国情与现状,消费的弹性有多大,修复路径将如何演绎?政府对基建的支持力度几何?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消费的弹性有多大?

海外疫情放开的启示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流行以来,各国/地区采取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应对。但在原始株、阿尔法、德尔塔以及奥密克戎几轮变种病毒的冲击下,多数国家/地区放弃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转而实施和新冠病毒共存的计划。尽管欧美和亚洲的防疫和放开节奏不同,总体来看依然存在几个共同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海外经济体防控放开后,消费和服务业的修复路径请参见文末附录)

第一,放开防疫管控后疫情感染多次反复。截至目前,美国在放宽防疫管控后大约有四次疫情反复,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则均出现两次疫情反复。横向来看,2022年中国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疫情周期高度一致,时间间隔大致为半年。

第二,管控放开后一个季度的消费和GDP增速回升较为显著,随后的疫情反复对于经济修复进程的阻碍相对有限。多数经济体在解除防疫管控后均经历过两轮及以上的疫情反复,但是消费需求的恢复并未因此中断:原因在于一方面当局在全面解除管控后尚未出现过恢复管控情况,另一方面居民适应了和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多数经济体在2022年一季度前后选择放开防疫管控,对应GDP同比增速在去年二季度明显好转。消费需求的回暖节奏类似,显著的抬升节点出现在管控放开后的1到2个月左右,但到达阶段性顶点的时间则各有不同,而顶部拐点出现的原因也和疫情发展相关性较低。

第三,耐用品恢复先于服务业,但管控放开后服务消费弹性大于商品消费。美国、日本和韩国消费复苏过程中,管控解除前均经历了耐用品消费的抬升,这和管控中居民居家隔离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券投放力度有较大相关,但在当局选择放开管控后,线下消费限制解除叠加新冠变种毒性减弱,居民外出消费意愿回升;而像日本等主体配合推出支持餐饮、旅游的消费券,服务业需求修复斜率更高。

国内消费的制约:主观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在于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

经济增长和就业是收入的基础。疫情扰动导致经济增速回落,进而使得整体的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影响了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导致年轻群体就业的结构性问题愈加严重,截至2022年11月,我国25-59岁人口失业率为17.1%,总体来看失业率在5.7%左右,依然处于高位。居民收入增速的回暖有赖于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回暖。

收入和预期下降导致消费信心趋弱。无论是央行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还是下图中通过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计算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体现出疫情对于居民消费信心的不利冲击,进而导致了超额流动性被储蓄吸收。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我国边际消费倾向一直维持在0.7左右,过去几轮疫情同时削弱了居民收入增速和边际消费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消费倾向在疫情之后曾两度恢复到接近疫情前的水平,分别是在2021年的后三个季度和2022年三季度,然而短期内这一指标在去年四季度疫情冲击下或将再次下行。

客观因素在于消费场景的约束——人流和物流。

线上消费看物流。在疫情防控政策较为严格的时期,各地政府对人员、车辆流动的限制是约束物流的核心因素。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当下影响线上消费的主要因素在于物流运力。在本轮疫情的冲击下,2022年11月整车货运流量大幅下跌,线上消费增速也显著下滑。

线下消费看人流。人员流动往往直接代表着消费的强弱,全国19城地铁客运量与零售消费的趋势基本一致。从疫情相关的搜索指数判断,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初,全国各个城市的新冠感染规模正陆续达峰。

消费复苏的弹性与修复路径

制约因素的变化,决定了消费的修复弹性和复苏路径。

主观因素: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或将在今年二季度修复至2021年下半年水平。居民收入层面,消费、服务业需求的回升有助于吸纳就业,使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大致保持一致。边际消费倾向层面,去年三季度之所以能够显著回升或与下半年实施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以及其中刺激消费的政策有关,若今年上半年政策对消费的刺激进一步加码,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望在今年二季度回到2021年下半年的水平附近。

客观因素:人流和物流在去年四季度大幅下滑,复苏过程大致需要一个季度时间。从人流和物流的代表性指标19城地铁客运量、全国货运量来看,一旦疫情状况好转,人流和物流就会迅速恢复正常。同时,今年一季度与往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在于返乡过年人流增加,将对一季度消费形成较强的同比提振。

当前主观和客观的制约都趋于缓解,我们认为今年一季度消费或将迎来快速修复期,社零增长有望在二季度回到接近2021年下半年的水平,即3.5%-4%的两年平均增速。

投资的驱动力仍以基建为先

一季度新增专项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