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经过去,回望2022年年初,有多少人能预料到2022年的走势居然是这样的:西方是俄乌战争推波助澜下的高通胀到不断加息,中国则是疫情冲击下的持续封控到全面放开。
记得2022年元旦,有人搞笑地把2022年写成“twothousandandtwenty,too”,而事实上,2022年比2020年还难过。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当年的GDP增速预期目标确定为5.5%,但实际结果可能要低2个百分点以上,足见2022年之艰辛。
那么,2023年中国经济又将如何变化呢?国内大部分经济学者都把GDP预测目标定在5%-6%之间,我认为,2023年经济复苏可期,但力度究竟多大,能够持续时间多久?
2023年经济:
强劲回升还是弱复苏?
2022年的12月上旬,疫情管控政策突然放松,中国的疫情终将与世界开始同步,随之而来的是病毒感染率的大幅攀升。那么,这一轮感染率的上升将持续到什么时候,社会经济活动的恢复又将何时开始呢?
从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的放开案例看,从放开到疫情步入低谷,最快也需要三个月时间,这意味着2023年的第一季度,我国的GDP增速可能又将面临下行压力,因为面对疫情管控放松的环境下,企业和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如当下国内各大城市的交通客流量、餐饮消费、旅游休闲等都处在历史低点。而要恢复到正常水平,则需要时间。
从各大机构对2023年的经济增速预测看,国内机构普遍偏乐观,包括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的预测,大致都在5-6%之间,IMF和世界银行的预测则偏谨慎,大致在4.5%左右,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2015年以后,即便政府部门采取了大规模的逆周期刺激政策,GDP增速仍一路下行。
从中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看,中国资本投入对GDP增长贡献已经显著超越美国,但就ICT在其中的占比而言,中国目前还仅为10%左右,而美国已过半。可见,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偏重于一般资本的投入而非技术进步。
关注就业数据:
应把“稳就业”放在三稳之首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10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7%,达到2022年内次高。此外,11月份,农民工的调查失业率为6.0%,较10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7.1%,高出2021年同期2.8个百分点。随着疫情管控放开,12月份的及2023年的失业率数据堪忧。
回顾2018年和2020年,政治局会议曾分别提出“六稳”和“六保”,其中第一稳或第一保均为就业。其中,2018年发生了中美贸易摩擦,2020年则是新冠疫情在欧美爆发并蔓延。由此可见,一旦外贸出口下滑,就可能对就业带来沉重打击。11月份,我国出口负增长8.7%,可见出口形势又非常严峻了。
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普遍下降,尤其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原因是政府在抗疫过程中大量财政支出用于居民部门,在恢复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通胀,同时收缩的货币政策又导致经济滞胀。
美国个人储蓄存款已回落到疫情前水平
例如,从美国个人储蓄存款来看,其已回落到疫情前水平,撒钱后遗症似乎接近尾声。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不断加息下也明显降温,新屋开工数已出现明显回调。事实上,在疫情前的2019年,欧美经济均已步入疲弱态势,这一轮借着防疫的刺激政策结束之后,势必会重回低增长状态。
因此,对中国而言,外需的长期走弱恐怕难以避免,2020-2021年的出口高增长有其特殊性,美国正采取多重举措来降低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从科技脱钩到资本脱钩,这对于我国出口相关行业的产业工人就业构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既然2023年外需有持续走弱的可能性,故出口增长曲线有可能在零增长附近徘徊,出口增速将低于进口增速,故2023年净出口对GDP的增长贡献可能为负。那么,扩内需便成为必然选择。
扩内需的政策已经提及多年,效果并不明显,当下则更加显得迫切。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可见当下扩内需要把消费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扩消费政策累加起来并不少,但1-11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为负,为何政策效应不理想?可能是因为历年来政策触及的多是容易操作的领域,但不易操作的大多是深层次的难题,或者政策执行意愿不强的领域。例如,消费与居民的收入及保障水平的相关度较高,如果能显著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则消费增速将会显著上行。
我国的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度显著低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因为我国历年来在扩内需方面都偏重于投资,投资不仅对稳增长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资本形成(如高楼大厦、高铁、大桥等),但随着投资回报率的下降,高投资必然带来高债务,且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也显著低于消费。对于就业而言,消费所带动的就业也显著高于投资。
政府部门通常在对投资过程的参与度高,而对消费过程的参与度低,故“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实际上隐含政府需要转变职能,难度不小。
2023年通胀压力大吗?
信心提升才能促成宽信用环境
2022年美国的失业率屡创新低,同时通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