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热潮背后的冷思考:冲破发展初期的"桎梏"
时间:2022-12-30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园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基于园区的探索与创新将成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园区具有人口产业聚集、能源资源消耗集中、创新要素聚集等特点。在迈向“双碳”的转型过程中,其亦肩负着重要使命。

近十年来,我国在低碳社区、低碳工业园、近零碳排放区建设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和积极进展,“零碳园区”和“碳中和示范区”的建设热潮汹涌。尤其是在2022年,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地方实践上,零碳园区的投资浪潮势不可挡。

然而,尽管都顶着“零碳园区”的光环,但其背后的主推手打的算盘不一:有的企业要卖风机,有的企业要卖工业产品,有的企业则希望将自己数字能源管理业务推销出去。与此同时,零碳园区的商业化模式、建设标准等也同样引发激烈探讨。

不可否认的是,碳排放的管控、碳关税和绿色壁垒正在成为产业竞争上不可逾越的挑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吕军指出,对于园区来说,控能和控碳都是应该做的事情,但实际上产业园区“千园千面”,要根据园区绿色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属性进行分级分类,明确各类园区低碳转型的行动重点。

政策铺路:锚定零碳园区建设的主流方向我国零碳、低碳园区的政策时间线可以追溯到2013年。

这一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启动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以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为抓手,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作用和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带动整个工业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参与试点的工业园区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从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到低碳示范园区、绿色园区、近零碳园区等。而“双碳”目标提出后,从国家层面,“1+N”的政策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多个配套政策规划接连发布。

代表性政策包括——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鼓励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高新区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全面节能降耗,引导企业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

2021年8月,国家科技部出台《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示范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和实施路径,推动示范园区先于全社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出台,要求“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推广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低碳技术”。

202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到2030年,省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提出“在工业领域,推动企业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将为追求零碳低碳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等提供实现途径”。

此外,在地方层面,目前也已有20余个地区“抢滩”布局,发布了相关政策。一些省区开展了零碳工业园区示范等项目的申报,包括湖北、浙江、上海、天津、四川、内蒙古在内的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圳、成都等城市先后发布零碳排放区建设实施方案,上述各省市也普遍将低碳能源供给作为低碳/零碳园区重要建设内容。

例如,深圳市《关于印发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低碳/零碳园区能源结构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发布《低碳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22年零碳园区新能源消纳比例达到50%、三年内达到80%;江苏省“十四五”工业绿色规划的要求,江苏将积极探索开展“近零碳园区(工厂)”和“碳中和工厂”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工业园区开展“碳排放达峰先行区”创建示范,首个零碳园区已于2021年5月在无锡落地;四川省在今年8月刚确定了17家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名单,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基于现有的园区数字化基础,贯彻碳中和理念、整合零碳应用已成为零碳园区建设的主流方向。不过,当前的零碳园区尚处于商业化的初期阶段,诸多实行中的未知课题有待探明理顺。

《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指出,作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我国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

而作为“双碳”战略的先行者,零碳智慧园区则需要在相关机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