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从哪些方面着手?首席经济学家们在本次调研中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1、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在目前经济环境下,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丁安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目前国内经济“三重压力”加剧,海外经济面临衰退风险,因此需要着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提振私人部门信心,拉动消费;妥善处理房地产市场风险;同时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确保关键物资供应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王涵: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也是对中国以前经济成果和经验的总结和肯定。中国式现代化,要继续推进产业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可能是创新发展以及安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更加注重创新。
程实: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二十大报告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新发展格局下,粗放型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中国制造业前进的步伐,未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需要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企业端鼓励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激励企业创新;在人才端侧重基础学科发展,夯实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人才基础;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引领,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许思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报告对于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与尊重,同时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重视。未来的发展以国情为出发点,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需要处理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李文龙:“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大国和平崛起的现代化,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之路,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是“北京共识”(而非“华盛顿共识”)的全面升级。主要特点包括:一是结合自身特点,不教条照搬西方模式;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基本盘,兼顾国内外市场;三是以技术自立为方向,形成强大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动力;四是以绿色环保为特色,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五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提升社会全面治理效率与效益;六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尽量减少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不断提升人民满意度。
2、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未来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哪些方面?
许思涛:在国内循环方面要着重扩大内需、优化供给,加强创新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国际循环方面则着重完善制度、提升结构、深化合作,从而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康勇:有五个领域尤其值得关注,包括创新、安全、实体经济、绿色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与这些领域相关的行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李文龙: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是要特别重视产业链的完整与自主安全问题,持续集中攻关,尽早摆脱被美西方“卡脖子”的困境;二是要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底线,尤其是加快提升新能源份额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对外依存度。从国内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要千方百计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信心,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负担,形成“增强市场信心——扩大招聘岗位——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社会消费——活跃市场体系”良性循环。
3、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下一步重点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
丁安华: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外开放面临外部因素的变化。一是面临外部波动因素导致的供给冲击;二是面临部分西方国家的脱钩与遏制,如芯片等高科技制造业受到美国的制约;三是面临外资企业对其在中国业务前景的担忧。
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我国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我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与更多国家的经贸联结。“一带一路”上的伙伴国家,如越南、德国等均已或将要进一步加深与我国的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