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奥平:三季度经济增速3.9%背后的"痛点"与"亮点"
时间:2022-10-2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本文核心观点:

三季度中国经济实现3.9%增速,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之下,实现了环比修复;

从全球来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美经济周期将再次反转,东升西落;

短期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的“痛点”:企业生产经营预期不稳、信心不足;

四季度经济在全年份量最重,稳经济政策落实需抓住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绝不可掉以轻心;

经济从环比修复到实现真正的复苏需要私人部门接力政府部门开始发力,即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发力;

私人部门发力的大前提是企业具备发展的信心,信心越大,发力则越大,反之亦然;

笔者建议各部门、各地方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市场主体提振信心,尽快打响中小企业“信心恢复战”;

市场主体、投资者也需理解,经济复苏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路上行,而是逐步的波动回升,过程往往会一波三折;

科技创新是2020年疫情以来经济发展中持续性的“亮点”;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专精特新”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

10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9%。

202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在全球疫情反复,外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冲突与地缘经济割裂持续的复杂严峻发展环境之下,通过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努力使经济扭转了下滑态势,实现环比修复。

从全球来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2023年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布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2%,2023年下调至2.7%(前值2.9%)。其中2022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为3.7%,2023年下调至3.7%(前值3.9%);2022年发达经济体增速为2.4%,2023年下调至1.1%(前值1.4%)。

往未来看,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所处的经济周期将再次反转,东升西落。中国经济在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下,从二季度的经济“谷底”实现环比修复,过程虽艰难曲折,但已逐步走向新一轮复苏期。而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美国9月CPI同比8.2%,欧元区9月CPI同比9.9%),其央行开始“暴力”加息、缩表,且在居民的高通胀预期下,想要驯服顽固的高通胀只有进行超预期的宏观政策调控,即持续大幅度的加息、缩表。这将错杀其市场中的有效需求,使其经济加速步入衰退期。

短期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的“痛点”:企业生产经营预期不稳、信心不足

笔者认为,当前经济正处于从环比修复走向复苏期的紧要关口,未来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且四季度经济在全年份量最重,稳经济政策落实需抓住时间窗口和时间节点,着力解决当前市场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足”这制约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的长期“痛点”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

从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伴随着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开始“暴力”加息、缩表,全球总需求将持续下降,海外供需缺口收窄,这也将对我国未来出口形成一定的压制,稳增长的重心则落在了内需,也就是投资和消费。

而三季度经济实现环比修复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对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补缺,财政政策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合基建投资发力(2022年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6%,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过去两年平均同比增长1.8%),稳住了经济大盘。但经济从环比修复到实现真正的复苏则需要私人部门接力政府部门开始发力,即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发力,经济实现内生性的增长。

私人部门中居民消费是随着收入预期改变的,政策对于有效需求的刺激往往“治标不治本”,只有居民收入预期向好,居民才会增加消费。收入预期向好则需要企业实现投资发展,而企业实现投资发展的前提是具备发展的信心。所以,私人部门发力的大前提是企业具备发展的信心,信心越大,发力则越大,反之亦然。

市场比较关注的房地产投资也是同样的逻辑。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0%。房地产投资是今年经济稳增长的主要拖累项,即便今年以来房地产政策不断发力,“保交楼”专项借款、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换购退税与各地“因城施策”下调房贷利率等,开始突出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但房地产企业普遍面临的债务问题也难以解决。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承受着上游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所带来的供给冲击;下游终端消费低迷所带来的需求收缩;叠加多行业政策调整,疫情反复且防疫措施不断升级,生产经营活动频繁受阻,从而造成发展的预期不稳、信心不足。

当下,经济虽实现了环比修复,但企业发展信心并未完全恢复,这将是下半年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的核心“痛点”。因为,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